讓搬遷群眾“穩得住、能致富”
河北多措并舉寫好易地搬遷“后半篇”文章
讓搬遷群眾“穩得住、能致富”
2023年元旦當天,阜平縣城南莊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南臺小區附近的正信樓超市人來客往,收銀員高金花忙著為大家稱重、結賬。去年,在安置區就業服務站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回鄉工作的搬遷戶高金花得知了超市的招聘信息,并通過面試成功入職,一個月2500元左右的工資讓她十分滿意。
穩定就業是“穩得住、能致富”的關鍵舉措。像高金花這樣的返鄉青年能夠快速找到工作,得益于阜平縣在39個易地搬遷區建立的就業服務站。“服務站像毛細血管一樣延伸到搬遷群眾中間,動態掌握多種信息,竭力解決群眾的就業難題。”阜平縣就業服務中心主任張旺介紹,服務站工作人員定期入戶摸排,建立臺賬,實時掌握勞動力就業情況。他們還加入到各個搬遷村的微信群中,及時為群眾推送崗位信息和就業政策。直播帶貨、視頻制作等培訓課程也在服務站內進行,為群眾創業就業提供技能支持。
放眼河北省,一棟棟新房,讓搬遷群眾有了安居之所;一份份工作,讓脫貧戶有了樂業之基。
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實現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舉措。從河北省發展改革委獲悉,2022年以來,河北圍繞易地搬遷安置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產業發展、群眾就業、社區管理、權益保障等重點內容,探索創新、真抓實干,用心用情用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因地制宜發展產業、推進就業是易地扶貧搬遷重要的后續扶持措施。目前,全省共配套建成各類后續產業設施606個,其中扶貧車間84個、工業園區30個、農牧業產業基地或園區473個、商貿物流園區或冷鏈倉儲基地10個、旅游產業發展項目9個。扶貧車間帶動就業1688人、周邊基地園區龍頭企業等帶動就業7877人。
各地精準實施技能培訓,積極開發就業崗位,強化勞務對接服務,落實貸款、補貼政策,千方百計促進搬遷群眾就業創業。目前,全省有勞動力的搬遷建檔立卡家庭30318戶、勞動力60262人,已就業30318戶55989人,有勞動力的搬遷建檔立卡家庭全部實現至少一人就業。
走進張北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義合美新城,一座大型現代化社區躍然眼前。街道寬闊整潔、高樓依次而立,步行十幾分鐘即可到達醫院、學校、幼兒園,通往縣城免費乘坐的公交車已經開通。
“不光生活條件好了,收入也增加了。”住在這里的62歲搬遷戶劉士清說,他通過扶貧專崗獲得了一份街道環衛工作,每月能拿到1680元的工資。他在搬遷前原有的農村耕地進行了流轉,每年也能獲取一定收益。
義合美新城管委會主任楊永勝介紹,這里實行村民居民化、資產資源化、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土地全流轉、村集體“三資”全托管、戶籍全部落在居住地,大力保障搬遷群眾的各項權益。在黨工委外,下設社區黨支部及網格長、網格員,形成治理“一張網”,群眾有問題能找到“主心骨”。
義合美新城的做法是河北多措并舉寫好易地搬遷“后半篇”文章的縮影。
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河北省持續提升安置區公共服務水平。全省330個集中安置區共配套公共服務設施2162個,其中幼兒園293個、小學293個、初中188個、衛生室(站)338個、室外活動場地405個、農貿市場199個、養老服務中心(站)設施189個。搬遷群眾就學、就醫、養老服務、體育健身、購物等日常生活便利可及。
社區治理更加科學高效。全省330個集中安置區實現了基層黨組織和基本管理單元全覆蓋,18個大中型安置區全部配備一站式服務平臺。共設立基層自治性組織(村委會或居委會)405個,黨群服務中心(社區綜合服務中心、一站式服務中心)280個,基層黨組織419個,物業管理服務中心163個,配備社區干部1492人。
為有效保障搬遷群眾的各項權益,河北省及時為搬遷群眾辦理社保接續、戶口遷移、適齡子女就學等事項。嚴格執行補償政策,按現行標準對相關群眾進行農牧業補貼和生態補償。建立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加大對大病、特困、重度殘疾等特殊群體的監測,及時準確認定監測對象,通過就業幫扶、政策兜底等舉措,精準落實幫扶舉措,有效防止規模性返貧。(記者馮陽 通訊員崔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