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推進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以來 排查整治隱患241萬余項
四川全省事故總量和死亡人數逐年下降,2022年共發生各類生產安全事故832起、死亡828人,與2019年相比減少了482起、507人,分別下降36.7%、38%。其中,發生較大事故18起、死亡68人,與2019年相比減少17起、55人,分別下降48.6%、44.7%。2020年、2021年連續兩年被國務院安委會考評為“優秀”等級。
今日,在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四川省“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新聞發布會上,省安全生產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應急管理廳副廳長王峰介紹,自2020年4月,四川省安全生產委員會印發《四川省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計劃》(以下簡稱“三年行動”)以來,統籌推進三年行動各項工作,全省安全生產體制機制全面加強,抓安全生產工作的整體能力持續提高。
王峰說,三年行動開展以來,全省共派出檢查組40萬余個,檢查單位214萬余家,排查整治隱患241萬余項,累計整改率94.5%,責令停產整頓8741家,暫扣吊銷證照企業806家,關閉取締649家,約談警示33122家,聯合懲戒1283家,移送司法機關412人,各行業領域安全生產水平持續提高。
據了解,三年行動開展以來,全省安全生產制度體系得到健全完善。四川針對專項整治中發現的共性問題和突出矛盾,梳理政策措施層面需要建立健全、補充完善的具體制度,形成了一批四川特色的制度成果:出臺全國唯一一部專門針對公共消防設施建設管理的地方性法規《四川省公共消防設施條例》,制定印發了《四川省安全生產約談實施辦法》《四川省安全生產舉報獎勵辦法》《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體系通則》《四川省較大生產安全事故提級調查處理及掛牌督辦辦法》《關于建立“兩書一函”制度推動安全生產責任落實的通知》等一系列制度文件,逐步完善全省安全生產監管工作機制,切實提升安全生產監管能力。
在制度健全完善的過程中,全川安全生產責任進一步壓緊壓實。四川嚴格落實國務院安委會安全生產十五條硬措施,印發實施意見,進一步壓實屬地、行業和企業安全生產責任;印發《四川省省級部門及中央駐川有關單位安全生產工作任務分工》,明確74個省級部門(單位)以及黨委政府、園區黨工委等地方和行業主管部門的安全生產工作責任;印發《關于明確部分行業領域安全監管責任的通知》,確定劇本娛樂經營場所、儲能電站、平臺經濟等新興行業領域省市縣三級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嚴防安全生產監管盲區;推廣設置水電站首席安全官、安全員,推行礦長安全工作考核記分、危化企業安全承諾,狠抓企業主體責任落地落實。
目前,四川探索形成安全風險管控工作機制。省安辦瞄準危化、煤礦、非煤礦山等高危重點領域,匯集應用現有的18個涉安信息系統,搭建安全生產風險防控平臺,每日進行安全風險分析、實時報警處置、預警信息發布、管控措施跟蹤落實,累計研判較大風險254條,預警規避重大風險61次。全省各級采取“四不兩直”“三帶三查”方式,常態化開展安全生產明查暗訪,對發現的問題隱患梳理建立臺賬,逐一限時整改銷號,動態清零問題隱患,將風險管控在隱患之前,將隱患治理在事故之前。
四川省執法工作也更加精準有力,其中綜合執法改革、典型執法案例報送、“互聯網+執法”系統推廣應用等工作走在全國前列,在全國率先開展量化考評,為全國安全生產執法工作貢獻了四川經驗。全省持續改進執法方式,將執法與服務相結合,創新推行“示范式”“交叉式”“幫扶式”等執法新方式,有效提升執法檢查質效。三年來累計出動執法檢查組16.2萬余個,發現隱患47.6萬余項,立案查處4.8萬余起,處罰款5.74億余元。
當前,全省以示范創建為抓手,持續打牢安全生產基層基礎。成都市大力推進國家安全發展示范城市試點工作,加快建設城市安全風險綜合監測預警平臺、智慧蓉城運行管理平臺等重點項目,加快匯集城市安全物聯感知數據。全省深入推進安全發展示范城市創建工作,攀枝花市東區等6個縣(市、區)率先創建省級示范,24個城市正在積極爭創。省政府將安全社區建設納入民生工程,省財政共計下達安全社區以獎代補資金2.43億元,累計推動1006個社區開展創建,全省基層基礎不斷穩固夯實。
會上,王峰也談到,雖然全省三年行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安全生產工作上仍然存在一些差距,個別企業行動成效還不夠明顯,一些突出隱患問題還沒得到根治解決,安全風險依然不可忽視。同時,新行業、新領域、新業態不斷涌現,開發建設和生產經營活動中潛藏著許多新的安全風險,極易引發生產安全事故。
下一步,四川將嚴格落實“兩個根本”要求,持續鞏固三年行動的成果,著力從責任落實、隱患排查治理、風險研判管控,以及構建群防群治工作格局4方面入手。全省圍繞大安全大應急框架建設,積極開展安全教育活動,推動安全知識進企業、進學校、進家庭。暢通群眾監督渠道,廣泛發動群眾參與安全,營造人人關注安全、重視安全的良好氛圍,推動全省形勢持續穩定向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