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聽證,協力維護公共利益
在重慶市榮昌區人民檢察院,隨著群眾走進聽證室,一場公開聽證會便開始了。
不久前,榮昌區人民檢察院接到群眾反映,從事焊接加工的門店造成了空氣污染和噪聲擾民。此前,檢察機關調查發現,不少從事焊接加工的門店沒有配套使用凈化設施,在加工過程中直接排放一氧化碳等氣體。部分經營者在門店外露天加工,產生高強度噪聲、強光及輻射。小區業主和焊接商戶的矛盾一觸即發。
檢察官進一步了解得知,類似情況較為普遍。如何通過一案的解決來化解同類矛盾?在重慶市人民檢察院第五分院的指導下,榮昌區人民檢察院將相關行政機關、街道社區、焊接門店、群眾代表召集到一起,進行案件聽證。
“為了促進司法公開,我們會對部分案件召開聽證程序,就事實認定、法律適用和案件處理等問題廣泛聽取意見。”聽證會開始前,檢察官張皓宇向大伙兒解釋“公開聽證”的含義。
“這件案子具體要怎么整改?”現場,人民監督員迫不及待地問出了大家最關心的問題。
現場,鎮街負責人給出了答案——榮昌區人民檢察院在問題突出的11個鎮街立案磋商,召開推進會達成共識:由各鎮街履行好日常管理職責,主管部門統一制作責令整改通知書并派員分片指導,230家商戶均安裝了煙塵收集器、遮光板等污染防治設施。
“群眾權益要保障,但商戶的合法合理權益也要保障。在整改中,是否兼顧了商戶的權益?”在提問環節,聽證員蔣如清問。
“凈化設施需幾百元,整改成本并不高。商戶認為配備這些設施后,加工更規范了,對自身也是一種保護。”行政機關代表說:“這幾個月,我們都沒有收到針對焊接擾民的投訴。”
“我是社區黨支部書記,社區居民還關心一個問題:如何保持整治效果,防止反彈?”聽證員呂繼澤說。
“230家商戶均承諾,不在室外加工,不在中午和晚上加工。我們會常態化開展監督檢查,發現問題及時整改,防止反彈。”行政機關代表說。
“行政機關已依法全面履行環境保護監管職責,檢察建議內容得到有效落實,公共利益得到有效保護。”隨著聽證員對評議結果的宣布,這一因焊接污染引發的難題終于被成功化解。去年以來,重慶檢察機關主動作為,把群眾反映的問題清單變成履職清單,累計開展檢察聽證1611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