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煤彬長文家坡礦:智慧賦能打造地質保障新格局
近日,陜煤集團彬長礦業公司文家坡礦4106工作面隨采多源智能物探監測系統建成并投入使用,該系統能夠對礦井災害進行識別并預警,將災害防控關口前移,變“被動應付”為“主動防御”,進而消除、減少或控制事故的發生。
該礦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構建了“11235”水害防治模式,始終堅持礦井水害“零事故”這一基本目標,秉持“立體探查、精準預報、主動疏放、綜合治理”這一管理理念,按照“預測預報、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防治水工作原則和“一礦一策”、“一面一策”的防治水工作思路,積極推進防治水工作,探索形成了清污分離、污水過濾和大孔徑滯后泄水、底泄式集中泄水兩種治水路徑,筑牢透明地質保障、排水系統保障和科研技術保障三項基礎保障,致力于巨厚洛河組砂巖水綜合防治、采空區積水精準探放、井筒水害創新治理、斷層水害超前防治、紅巖河水體下開采研究等五種水害防治,做到“有災無害”,實現了水害“零事故”目標。
4106工作面隨采多源智能物探監測系統的建成是對“11235”水害防治的充實與延伸,該系統可實現工作面回采過程中頂底板“兩帶”發育高度可實施三維立體、實時動態監測及動態演化。一方面通過在工作面兩巷及地面布設的微震檢波器,實時動態監測工作面回采過程中上覆巖層裂隙發育產生的震動事件,通過震動事件的空間位置、破裂強度、時頻域特征等描述回采過程中巖層裂隙發育的幾何形狀、空間展布和波及高度;另一方面基于巖石裂隙和含水性與電阻率的變化關系對采動破壞進行動態監測,采用大數據分析對工作面水害進行智能化預警,實現了礦井水害監測預警的自動化和智能化,可以監測回采工作面頂底板破壞情況以及水害發育過程,從而為礦井防治水工作提供更為合理、科學的依據。
“目前,該系統運行穩定,實現了工作面回采過程中及回采后頂板兩帶發育高度、應力集中區、砂巖含水層運移和采動過程中頂板水富集情況突(透)水危險區等動態災變條件智能監測,保障了工作面安全回采。”該礦地測部負責人介紹。(當地供稿 徐光輝 行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