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東西湖:鍛造“國之重器” 高標準打造具有影響力的“中國網谷”
國家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基地,是國家“網絡強國”戰略的承載地,是國家使命、中央重托、全國唯一,是一個世界級的戰略定位。從一張函到一座谷,在“藍圖”之上崛起一座產業新城。
六年時間,國家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基地迅疾建設推進,徑河與東流港環抱的4平方公里美麗綠洲,由此開始蝶變。展示中心、網安學院、培訓中心、人才社區相繼完工,建成學歷教育區、在職培訓區、共享服務區、研究院區和產業發展區五大片區。二期17.3平方公里,以關鍵技術研發為核心的創新產業園區已規劃建設,三期18.7平方公里,則作為下一步拓展空間。
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瞄準網安戰略風口,東西湖區用好國家網安基地“金招牌”,加快形成網絡安全教育、技術、產業融合發展的良性生態,持續擦亮“中國網谷”新名片。
手握秘鑰的國家網安基地,在武漢這座國家中心城市闊步前行的征程上,正在形成強大磁場。
■ 草蛇灰線 伏延千里
“安全不是一個產品,它是一個過程。”國際密碼學專家曾這樣定義“安全”。
什么是網絡安全? 從1945年全球首部電子計算機出現開始,“網絡安全”就已埋下伏筆。上世紀90年代初,互聯網開始在國內興起,人們正式進入“網上沖浪”的年代,通過保障網絡邊界安全來保護以電腦為載體的海量信息成為那一時期的行業重點。
直到2011年,中國迎來移動互聯網元年,這一年,有兩個重要級產品出現,一個是智能手機,一個是移動即時通訊軟件。
隨著互聯網爆發式發展,網絡空間的安全邊界被不斷打破。
2016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頒布,標志著信息安全時代邁入網絡安全時代。防護目標不僅包括互聯網信息安全,還有網絡本身的安全。網絡安全行業也由此轉向了網絡空間安全的兩個核心領域,內容安全及數據安全。
相關數據顯示,從2016年開始,中國網絡安全市場規模開始迅速發展,基本每年最低都保持在20%以上的增長速度,遠高于全球市場的平均增速。全球網絡安全防護線持續拉高,網絡攻擊也從散兵游勇轉為大國博弈。
建立一支網絡安全人才國家強隊,建成一個網絡安全產業基地,建起一個網絡安全防護體系,建立“中國網谷”,已然成為新時代下的必行之路。
看大勢,是為了干大事。
2016年9月,中央網信辦復函武漢市委,支持開展國家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基地建設,打造國內唯一的“網絡安全學院+創新產業谷”基地。武漢市全面啟動國家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基地建設。
坐標定在東西湖,轟鳴聲里誕生了首個國家網絡盾牌,它是國家命運的謀劃。這是屬于東西湖的一場史無前例的嘗試,以信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以如磐初心凝聚奮斗偉力,敢為人先、埋頭苦干、開拓創新、攻堅克難。
從一張規劃圖紙出發,基地建設一日千里,平均兩年完成一片主體功能區,昔日徑河之濱的一片荒地正支撐起“網絡強國”的中部脊梁;從一份名單開始,敲開每一扇網安企業大門,積極為網絡安全企事業單位和機構落戶提供“最新、最特、最優”的政策支持;從一個機柜開始,為數字化產業發展筑造巨型“數據庫”;從一個人開始,為每一個落戶網安基地的人才布置一片屬于他們的天與地。
道固遠,篤行可至;事雖巨,堅為必成。這是東西湖勇擔國家使命的誠意和決心。
■ 初心如磐 使命在肩
這是一個創新者前進的時代,千里馬競相奔騰,創新潮波瀾壯闊。
國家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基地,以“人才”與“創新”為核心出發點,七年來著力培養網絡安全領域人才,為“國之重器”不斷注入新活力,黃鶴杯、密碼大賽、網安論壇各類賽事、活動層出不窮。它就像磁吸、像觸手,將全國網絡信息安全領域的專家、學者吸引于此,以人才“虹吸效應”帶動培養全階段、多維度的網絡安全產業“后備軍”。
在2022年的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上,網絡安全人才培養尤受關注。據教育部《網絡安全人才實戰能力白皮書》數據顯示,國內已有34個高校設立網絡空間安全一級學科。到2027年,中國網絡安全人才缺口將達327萬人,而高校人才培養規模為3萬人/年。許多行業面臨著網絡安全人才缺失的困境。
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數字。專家表示,培養網絡安全人才就是既要做盾也要做矛,只有做好了矛和盾,才能夠真正維護國家安全。構建“產學研”閉環,讓一個產業集聚地徹底轉化為“網谷”,讓人才從書本走向實戰,讓紙上談兵化為馬上作戰,讓行業生態在“中國網谷”里持續衍生發展。
針對網絡安全人才短缺現狀,國家網安基地在網絡安全人才培養工作上不斷創新、大膽實踐,依托網安學院和培訓中心,積極打造互為補充、搭配完善的網安人才梯隊培養體系,爭做國家網絡安全人才培養引領示范區。
基地引入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聯合辦學,探索創新學歷教育,培養高層次網絡安全創新研究型人才。2020年9月,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兩所高校網安學院約1300名本、碩、博學生和160余名教職員工搬遷至網安基地,網安學院正式開學。
學歷教育以外,加強在職培訓。基地工作人員介紹,在中央網信辦的支持下,基地以培訓中心為載體,引進認證中心、國測、應急中心、中國電子、中國電科、深信服、360網安大學、天融信、奇安信等近20家優質培訓機構與基地開展合作,開展網絡安全培訓活動。
同時建設網絡靶場,提供培訓、考核、競賽、訓練、網絡攻防、產品測評和新技術驗證等功能,可實現國家網絡安全能力的整體躍升。目前,基地正在推動“全國一流網安學院示范高校靶場互聯共享”,通過物理互聯高校靶場和搭建一流仿真靶場,將全國高校網絡安全培訓連成整體,打破地域省市的時空桎梏,以國為范圍,以靶場為平臺,為網安學院和培訓中心大規模培訓業務的開展提供堅實的平臺支撐。
“搭平臺、聚人才、落產業、提能力”是國家網安基地未來發展的四大方向,它們以前所未有的形式完全結合在一起,相互契合,推動行業生態發展越行越遠,助力國家安全日益堅實。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造出大海,從河川開始,實現網絡安全強國,從“中國網谷”開始。
■ 凝心鑄魂 淬火礪劍
時光的表盤上,總有一些耀眼的時刻,標注著歷史的進程。1905年,張之洞為解決漢口的水患問題修建張公堤,不知道他在暢想漢口發展藍圖的時候,有沒有想到118年后的東西湖。
無問西東,腳踏實地的東西湖,從湖泊河網密布的不毛之地,到東西湖人篳路藍縷的開荒墾田,一步一步博得糧倉的美名。上世紀90年代,轉型工業區,從省級經濟開發區一路升級為國家級臨空港經濟開發區成為武漢經濟新引擎。如今,國家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基地落戶東西湖,掀起新一輪的產業轉型,為東西湖高質量發展插上了“騰飛之翼”。
路在義無反顧的奮斗里,在不甘平庸的志氣里。
數據就是“石油”。以網安基地為核心,東西湖區精準對接武漢市“光芯屏端網”萬億產業集群,推動“芯、屏、網、能、智”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鏈不斷完善。
在臨空港大道上,國內網絡安全50強企業半數坐落于此,200余家上下游企業、12家研發中心奔潮而來。京東方10.5代線建成投產并滿產運營,康寧玻璃基板、創維MiniLED顯示等上下游配套產業加快延伸,新型顯示產業產值突破200億元,產業加速集聚壯大;中金數據、天融信、數字認證等網絡安全企業落地運行,網安基地已經成為承擔國家重要網絡安全戰略任務的重鎮。
依托基地,東西湖打造千億級網絡安全和大數據產業,成為武漢市數字經濟示范區,“網谷”漸成,東西湖區將為武漢市建設全國數字經濟高地、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算力網絡樞紐節點和國家超算武漢中心提供最充足的能量和最堅實的基礎。
產業的興起產生了現代城市,現代城市又因為產業的興起而不斷發展壯大。在互聯互通信息時代,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和調整直接影響著城市更新的航道方向,“產城融合”成了中國城市規劃、布局的新戰略,以智慧科技為導向的產業升級是現階段城市更新的主要趨勢之一。在網安產業聚集發展的東西湖,區域高質量發展呈現明顯的上揚曲線。
以高科技企業入駐的科技產業集群,以滿足研發、孵化、商貿等功能的現代服務業聚集,以創新型企業聚集的創業氛圍區,以重點科技企業入駐帶來的品牌效應,都讓有限的土地空間爆發了巨大的產業能量。
自網安基地建設至今,東西湖區逐漸模糊產業和城市的邊界,將生產和生活空間高度融合,讓網安基地核心載體成為涵蓋生產、工作、生活、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多元載體和城市綜合體,帶動周邊經濟、民生、服務跨越式提檔升級。
未來的“中國網谷”,不僅是國家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基地集群,更是以其為核心促進宜居宜業全面發展的東西湖。
擦亮國字招牌
七年以來,東西湖區一年完成規劃,兩年加速建設,三年形成生態。搭平臺、聚人才、落產業、提能力。抓準網絡空間開放性、跨域性特點,以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逐步形成了人才培養+創新產業格局,以不等不靠的“臨空港速度”,科學實干的“臨空港規劃”,擔當起筑牢網絡安全的國家使命。
■ 搭平臺
全力保障網安基地超算中心、智算中心建設,建成算力數字基礎設施,推動金銀湖實驗室等科創平臺建設,積極承擔國家重大專項任務,建設國家級網安孵化器和眾創空間,推動眾測平臺實質化運營。
■ 聚人才
堅持“內培”和“外引”兩手抓。“內培”——學歷教育以武大、華科大兩所“雙一流”高校為陣地,形成本碩博及博士后完整辦學體系,為網絡安全領域培養科研型人才。深入實施國家“網絡安全萬人培訓資助計劃”,通過國家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培訓基地,培養網安關鍵人才;“外引”——大力實施2022年出臺的網安基地“黃金十條”,圍繞引進頂尖型人才、領軍型人才、骨干型人才等十個方面加大政策支持,來虹吸留住領軍人才、骨干人才在基地創新創業,力爭使網安基地成為人才高地。
■ 落產業
網安基地目前已匯聚了200余家企業,建成全省首批創新型產業集群。未來將圍繞應用安全、安全服務、信息技術應用創新、新技術安全四大方向,聚焦網絡系統和數據安全、網絡安全培育服務、核心算法技術研究、航天信息技術、下一代顯示技術等12個重點領域,聚焦發展“三大梯隊”產業,推進產業延鏈、補鏈,構建產業生態閉環。同時,以打造“網安基地軟件園”為契機,統籌政策、人才、平臺資源,推動軟件龍頭企業、總部項目定向集聚,促進數字經濟產業擴量、增效、提質。
■ 提能力
建設240P算力的智算中心,提升算力能力,打造網安基地信息高速公路,有效承載網安基地智算業務、科研與創新的需求,通過整合運用六大平臺功能,提升網絡安全監測預警能力,為全省乃至全國發布網絡安全預警預告。圍繞信創實驗室、眾測平臺提升檢測能力,圍繞網絡空間安全實驗室提升安全防御能力等。
■ 打造網安人才培養高地
建設國際一流的網絡安全學院——聯合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兩所國家“一流網絡安全學院建設示范項目高校”開展辦學。建設國家級網絡安全培訓中心——面向黨政機關、企業單位和社會開展網絡安全培訓,成為全國組織網安培訓活動的首選基地。
■ 形成網安技術創新引領區
形成網絡安全技術高地——引進一批網絡安全龍頭企業和“獨角獸”企業,全面推進校企合作、技術研發。
■ 構建網安產業聚集示范地
建立起覆蓋“硬件安全——通信安全——應用安全——數據安全”的網絡安全產業鏈。圍繞大數據和人工智能、5G、下一代互聯網及空天一體化通信安全等新技術安全,聚焦自主芯片、操作系統、數據庫等技術創新,面向車聯網、物聯網、工業互聯網、智慧城市等應用安全,著眼規劃咨詢、風險評估、評測認證、監測預警、應急響應、網絡安全保險等安全服務,支持相關產業在網安基地聚集發展。(圖/文 黃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