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滁州:共建“幸福網” “圈”出獲得感
在南京市鼓樓醫院,滁州市民何靚帶著母親檢查完身體,現在再也不用收集醫院發票收據報銷。隨著跨省異地就醫門診費用直接結算,母女倆跨省就醫“說走就走”。
前不久,來安縣汊河鎮村民張婷婷生下了兒子,常住在南京市六合區的她,不用跑回來安縣,直接來到了南京市六合區市民中心 “跨省通辦”來安專窗,辦理新生兒入戶。
在滁州市第四小學的天雁少年宮里,孩子正在排練節目,準備在“六一”兒童節,與南京市夫子廟小學合辦的文藝演出中,一展風采。
檢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最終是要讓老百姓有獲得感。“融長”五年來,滁州與南京逐步突破行政區劃界限,不斷推動基本公共服務無縫對接,兩地群眾越來越多地享受到同城化發展帶來的民生紅利。
院長就在“家門口”
前幾天,滁州市瑯琊區居民張志遠因為脊柱側彎,來到南京市鼓樓醫院掛號看病,結果卻被醫生“勸返”:“我們院長就在你們家門口,可以回去找他做手術呀!”
原來,自從2021年滁州市一院加入南京鼓樓醫院集團,南京市鼓樓醫院副院長朱澤章,多了一個新身份——滁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院長,每周三天都在滁州坐門診、開手術。
作為脊柱外科方面的專家,朱澤章的到來,填補了這里高難度脊柱手術的空白,以前許多“想做但不敢做”的手術得以開展,多項技術實現了滁州零的突破。
截至目前,共有20余位長三角地區大型三甲醫院各學科專家在滁州市一院坐診指導,2022年共坐診320余次,手術100余臺,更多滁州百姓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的醫療資源,不只省錢,還省了兩地奔波的辛苦。
滁寧醫療的緊密合作,受益的不僅僅是患者。
作為醫院院長,朱澤章還引進了南京市鼓樓醫院的管理制度,在人事、績效、質控等方面,與南京市鼓樓醫院實行同質化管理。通過品牌輸入、技術植入、管理幫扶,特別是人才引進,滁州市一院實現了醫療服務和醫院管理水平的雙提升。
外轉患者數量的 “降” 和醫療水平的 “升”,正逐步改變了兩地醫療水平不平衡的狀況,讓兩地的醫療越來越 “一體化”。
在家異地“開公司”
“原以為辦照需要跑好幾趟紹興,沒想到我人在滁州一趟就辦成,不僅節省了時間,而且避免了來回奔波。”5月初,滁州市民劉先生來到滁州市市場監管局注冊登記窗口,他準備在浙江紹興新辦一家信息咨詢公司,工作人員在了解情況后,第一時間將劉先生指引到滁州市政務服務中心。
隨后,在滁州市政務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當即與浙江紹興長三角“一網通辦”專窗取得聯系,通過系統內資料提交、屬地辦理,電子材料掃描發給浙江紹興市市場監管局,浙江紹興進行審核,中心將紙質辦理營業執照材料快遞給浙江紹興市市場監管局。
經過幾次快遞傳遞材料,一周后,劉先生在家拿到了紹興公司的營業執照。
滁州市數據資源局電子政務科科長張謙表示,過去,由于長三角各地對新設企業的標準不統一,異地部門協調時材料多以書面郵寄為主,如今隨著長三角“一網通辦”系統正式上線,借助“互聯網+政務服務”政務信息與數據互聯互通的優勢,提供區域性一體化受理、收件、查詢、發證等服務,讓長三角地區的異地政務業務實現了線上、線下雙向、實時、聯動辦理。
通過線上的各地政務服務網開設的“一網通辦”欄目,線下的政務服務中心設立的“一網通辦”綜合服務窗口,現在想在長三角地區城市投資開辦企業的滁州市民,再也不用兩地來回奔波辦理業務,直接在政務服務網“一網通辦”欄目注冊或到本地“一網通辦”綜合服務窗口申請,在家就可以申領異地營業執照。
教育“同頻共振”
五一假期后,滁州市第四小學教師程宸與同事們分享了跟崗學習心得。不久前,學校選派骨干教師赴南京市鼓樓小學跟崗學習,程宸是其中之一。
跟崗學習是滁州市第四小學和南京市鼓樓小學教育協作內容之一。2016年11月,滁州市第四小學正式掛牌“南京市夫子廟小學烏衣分校”。2020年,滁州市第四小學牽手秦淮教育,實現南京市江浦實驗小學和滁州市第四小學的教育聯盟,開啟兩校全方位合作辦學。
“我們準備把年輕教師都能送去跟崗學習,學習先進教學管理經驗,在學習中借鑒,在借鑒中提升,讓年輕教師們快速成長。”滁州市第四小學校長吳徽介紹。
為了共享優質教育資源,近年來,滁州聯手南京的教育部門出臺了《南京市教育局與滁州市教育體育局關于教育合作發展框架協議》,明確了兩地在中小學及幼兒園教育管理、教師交流培訓、高中學校交流、職業教育等領域加強合作,通過建立教育資源共享機制,實現兩地教育“同頻共振”,共同打造教育一體化名片。
除此之外,教育合作還在高等教育方面展開。去年年底,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把繼續教育學院整體搬遷至天長市的金牛湖產教融合園區。而早在2021年9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金牛湖校區就在天長市正式開學,目前有3000多名學生入駐。
“兩地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已有良好開端,今后將所有的南信大特質賦予金牛湖產教融合園區,打造一種新的育人理念,推動區域高等教育的均衡。”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校長李北群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