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有呼,我們必須有應!”
4月6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播出《2022城市營商環境創新報告》,呼和浩特市憑借“公共服務優化”取得的優異成績,入選2022城市營商環境創新城市。
這一成績的取得,正是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用實際行動踐行“吃苦耐勞、一往無前,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蒙古馬精神,全力打造好營商環境的縮影。
制定《重點項目快審快辦二十條措施》;開展項目“集中審批月”活動;成立專班推進“六大產業集群項目”;通過“拿地即開工”、容缺受理、開通綠色審批通道等措施加快項目前期進程;市本級820項事項納入“一網通辦”,707項事項納入“全程網辦”……
“說了算,定了干。讓企業和企業家看到政府把營商環境打造好的誠意,看到政府把一個地方發展好的決心?!焙艉秃铺厥形睍?、市長賀海東說。
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提振了企業和企業家到呼和浩特投資興業的信心。
2022年,呼和浩特全年實施重點項目1055個、完成投資1158億元,首次實現“雙千”目標,固定資產投資實現“兩位數”逆勢增長:成功獲批全國唯一的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建成開通國家互聯網骨干直聯點、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啟動建設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節點和林格爾數據中心,開工建設投資206億元的中環產業城、總投資118億元的久泰100萬噸煤制乙二醇項目,總投資48億元的旭陽制氫項目建成投產……
“草原上水草豐美了,駿馬就會結隊而來?!?023年4月8日在做客央視《對話》欄目時,賀海東形象地闡釋了打造好營商環境的重要性。他說,“企業家有呼,我們必須有應!”
“拼經濟”拼的是企業和企業家,拼的是干部的能力和作風,拼的是未來和潛力。對于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而言,拼經濟就是要在完成習近平總書記交給內蒙古五大任務中走在前、作表率,在全區率先實現高質量發展。
圍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的戰略定位和目標要求。呼和浩特已培育乳業、大數據、硅材料、生物醫藥、清潔能源、現代化工“六大產業集群”,正在加快從“中國乳都”向“世界乳都”邁進,正在努力打造“中國云谷”和全球綠色算力中心,全力建設“中國半導體硅材料之谷”。
去年,呼和浩特市的“六大產業集群”產值占到全市工業總產值的88%,為首府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旭陽集團作為煤焦化工頭部企業,2019年8月在呼和浩特收購盤活了一家停產近5年的化工企業,在市委、市政府及相關地區和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實現了當年簽約、當年投產、當年盈利。
“幾年來,我們聚焦產業,延伸產業鏈條,加大投入,實現了產值從一億元到百億元的跨越式發展。”旭陽集團執行總裁李慶華說,企業取得這樣的成果,都源于呼和浩特市“項目能落地、辦事不求人、投資很舒心”的政務環境和法治環境,市委、市政府把一個地方發展好的決心,堅定了旭陽集團在呼和浩特市的投資信心。
進入2023年,呼和浩特開年“第一會”就是全市招商引資暨優化營商環境大會,提出要讓企業家看到“有錢賺”、吃下“定心丸”、成為“座上賓”。
3月31日,內蒙古自治區2023年高質量發展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儀式在呼和浩特市舉行,此次集中開工的主會場設在中環高效疊瓦太陽能電池組件項目現場,該項目總投資90億元,當年投資30億元。
與中環高效疊瓦太陽能電池組件項目同時集中開工的,還有85個重大項目,總投資1180億元,涵蓋了“六大產業集群”及重大基礎設施和民生工程。
“TCL中環是從事半導體節能產業及光伏新能源產業的制造型企業,具有高科技、重資產、長周期的產業屬性,作為落地呼和浩特市的制造業企業,中環對呼和浩特市未來的發展潛力充滿信心?!眱让晒胖协h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江云說。
2023年,呼和浩特市計劃實施重點項目1100個以上,年度計劃投資1200億元以上,并以“起步就是沖刺”“開局就是決戰”的狀態“用天保月、用月保季、用季保年”。
與此同時,呼和浩特市還將進一步優化升級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年底前,市本級政務服務事項要基本實現“一網通辦”,1000項事項實現“掌上辦”;旗縣區70%以上政務服務事項實現“一網通辦”。
此外,深化呼包鄂烏“四城通辦”,以“云見面”服務、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為依托,加快推動呼包鄂烏政務服務一體化協同發展。擴大工業項目“拿地即開工”覆蓋范圍,推行全程幫辦代辦服務。
營商環境是一個城市的軟實力、競爭力、影響力,也是一個城市的精氣神。
今年一季度,呼和浩特市經濟運行開局良好、穩中有升,全市地區生產總值861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2%。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253.6億元,增長13.1%。
4月24日,自治區招商引資推介會暨合作項目簽約儀式(長三角地區)在浙江省杭州市舉行。會上,呼和浩特市與正泰集團、高登賽集團、阿里云計算公司等12家企業簽約,簽約金額430億元,簽約項目涉及現代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云計算、文旅等領域。(內蒙古日報記者 鄭學良 呼和浩特日報記者 劉軍 李海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