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五河新集鎮:笛膜之音 “音響”振興
“今年又是滿滿一大車笛膜,今年的蘆葦長勢好,做出來的笛膜韌性特別地好。”安徽省五河縣新集鎮雙河村村民徐家壯夸贊道。
新集鎮雙河村素有“笛膜之鄉”之稱,其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優美的生態環使是生產笛膜地最佳之地,至今已擁有30多年的傳統歷史。每年的4月底5月初,家家戶戶開始忙碌起來,水渠邊、綠油油的蘆葦蕩中,充滿著忙碌的身影。
“運用傳統的方法截取蘆葦采取笛膜,可以過濾一些低質量蘆葦,再經過削尖、晾曬、抽取、擠壓等步驟就可以銷售了。”徐家壯侃侃而談道。這些工藝看似簡單,往往在采集蘆葦時,就會困住很多人,對所用的蘆葦生長過程、粗細、長短、密度、生長時間要求十分嚴格,只有長期積累的經驗才可以輕而易舉地識別出好的蘆葦。師傅們把后面的工藝,匯簡為抽、吹、扭、捋這些爐火純青的動作,他們手不停地擺動,一個光亮透明地笛膜就呈現在我們眼前。而且這種笛膜經過優質地選采,柔韌性特別好,是音樂家們心向往之地優質笛膜。
依靠笛膜脫貧的大有人在,薛克路就是其中幸運的一員。“我們雙河水資源豐富,蘆葦非常充足,我每年都會采集蘆葦制作笛膜,我做笛膜的手藝在我們村也算是首屈一指的。”薛可路稱贊道。自從后面銷路打開了,笛膜的價格也上漲了不少,借助這一助力讓雙河村不少人都實現了脫貧。
笛膜是笛子吹奏是必不可少的組件,因此,笛膜也是一件長消品。雙河村每年有100多戶加入笛膜采集加工中,每戶可實現增收1萬-3萬元左右。擁有前景視野的人已經在村里開始成立合作社,收集笛膜,以便于實現常年對外供銷。成立合作社,規模擴大了,用工也要增多了,有不少的人會被經常邀請去制作笛膜,以保貨量供足。
“我在家閑著也是閑著,不如掙點錢補貼家用了。”每年到這個時候,雙河村村民王大如都會去做兼職,20多天有5000元左右的收入。
據雙河村黨委書記張飛虎介紹:“現在笛膜消耗大,制作笛膜趨勢越來越好,計劃下一步尋找低洼地用來種植蘆葦,預計增種200畝,兩年之后可以穩定增收。”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新集鎮雙河村挖掘傳統工藝,推動村民產業提檔升級,實現全村增收,夯實了鄉村振興基礎,讓鄉村充滿了活力。(孫京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