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既是獲益者,也是貢獻者
從“我與長三角”到“我們長三角”,一字之變,折射出安徽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自豪。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5年來,安徽在其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既是獲益者,也是貢獻者。”這是一位區域經濟專家給出的答案。
獲益者安徽
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當前安徽面臨的最大紅利、最大勢能。
那么這五年,安徽獲益幾何呢?
“太震撼了!”時隔一年多,到浙江長興實訓的半個月,依然讓安徽南陵縣工山鎮童村村黨委書記湯厚如念念不忘,“浙江干部理念先進,鄉村振興朝哪干、產業興旺怎么辦,他們想得透透的。”
一體化發展背景下,安徽干部赴滬蘇浙地區掛職、跟班學習,滬蘇浙干部到安徽交流任職是一種常態。這種互動,為安徽干部提供了學習先發地區管理理念、拓展眼界、提升能力的機會。
今天,上海干部國際化的視野、江蘇干部錨定高質量發展的定力、浙江干部傾力服務民營經濟的精神,正通過安徽干部的“吸收再創新”,轉化為推動安徽向上的強勁動能。
安徽干部東向“取經”的同時,越來越多滬蘇浙“智力資源”直接投身安徽發展。
據安徽省人社廳統計,每年約有10萬名滬蘇浙畢業生來皖創業就業,為全省產業尤其是新興產業發展貢獻智慧。此外,近年來,復旦大學、東南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知名高校的管理人才和專家學者被密集引進至安徽省屬高校擔任要職。
獲益,同樣體現在承接產業轉移上。
中新蘇滁高新區,70%的投資額、80%的項目數來自滬蘇浙。中新蘇滁高新區供圖
數據顯示,2022年,滬蘇浙在皖投資億元以上項目4371個、實際到位資金1.02萬億元、同比增長10.7%,約占全省六成。
助力皖北振興,滬蘇浙也是用心用情。
上海市閔行區、松江區、奉賢區,江蘇省南京市、蘇州市、徐州市,浙江省杭州市、寧波市分別與安徽省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陽、淮南、滁州、六安8個皖北城市,開展結對合作幫扶,期限至2030年。
“結對子”并非走過場。干部互派掛職、共建省際產業合作園區、加強農業全產業鏈供應鏈協同等,都在推進之中。
貢獻者安徽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5年來,安徽既是“受益者”,也是“貢獻者”,既借勢、也助勢。
奉獻,是安徽的底色。2020年7月20日,位于安徽省阜南縣的王家壩開閘泄洪。頃刻間,滔滔洪水奔瀉而下,安徽沿淮地區飽受洪災,但換來了淮河中下游的安瀾。
記者了解到,長三角境內水系發達,長江、淮河貫穿其中,境內河湖水庫密布。在滔天洪水面前,安徽人民總是顧大局,用“舍小家、顧大家”的奉獻精神,“扛下所有”。
貢獻還體現在能源供應上。一直以來,安徽源源不斷地向滬蘇浙輸送電力等能源,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筑牢基礎。
貢獻還體現在安徽的科技創新上。當下,安徽已建、在建、擬建大科學裝置12座,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對于這些科創“利器”,安徽省委主要負責同志表示,“要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打破行政壁壘,讓大科學裝置更好服務安徽、面向滬蘇浙,實現共建共享。”
在科技創新引領下,安徽在長三角產業分工中,既是“融鏈者”,也是“建鏈者”。時下,安徽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量子科技、集成電路、機器人、超薄玻璃等新興產業發展迅猛,也為滬蘇浙企業提供了大量的配套機會。
安徽對滬蘇浙的貢獻,還體現在農業和人力上。
農業,是安徽的根基。2022年,安徽銷往滬蘇浙地區的糧食分別達70萬噸、230萬噸、245萬噸。與此同時,一批安徽名優特產也被端上滬蘇浙老百姓家的餐桌。
人力,是安徽的重要資源。公開資料顯示,安徽在外務工人數超過千萬人,滬蘇浙地區是他們務工的重要去處之一。他們用自己的背井離鄉,成就所在城市的高速發展。
…………
五年光景,雖然不長,但長三角三省一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融合格局已然形成,安徽借勢國家戰略取得的發展成績有目共睹。
現階段,安徽提出了“2027年經濟總量沖刺7萬億”的目標。想要達成目標,進一步用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勢能尤為關鍵。
乘勢而上,安徽正迎來新的綻放。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