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奔涌源于“通”(記者手記)
“今天的調研座談在‘馬六甲’,請跟我來。”工作人員對我們說。
在義烏中國小商品城大數據有限公司,每個會議室都會用知名的運河、海峽和會展城市命名。“義烏很多貨物經由它們送達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工作人員解釋,“用這些地名命名,就是希望義烏能成為一座連接中國和世界的城市!”
如今,義烏離這樣的愿景越來越近:2022年出口總額占全國份額的1/55,帶動全國20多個產業集群、210萬家中小微企業,商品遠銷200多個國家和地區。非洲孩子的玩具車、歐洲球迷的棒球帽、中東客商的旅行箱……義烏的小商品成了各國百姓生活的一部分。
從湖清門小百貨市場到義烏國際商貿城,“興商建市”40余年,義烏一直活力奔涌。調研采訪中,記者們討論起一個問題:如果用一個字來描述義烏的發展秘訣,你會選擇哪個字?我選的是“通”。
義烏的“通”,是人和政通。在群眾中聘請“親清觀察員”,及時收集對營商環境、政務服務的意見建議;每周三上午,政風行風熱線準時上線直播,相關部門負責人直接回答群眾關心的問題……這些舉措,不僅得到長期堅持,而且時有創新。去年,義烏全市新設經營主體18.06萬戶,“三服務”解決各類問題1.29萬個。這些數字背后,是政府和群眾之間的良性互動。
義烏的“通”,是貿易暢通。“義新歐”中歐班列開行規模位居全國第一方陣,義甬舟開放大通道、寧波舟山港“第六港區”等加快建設,物流升級打下開放發展的堅實地基;數字貿易建設提速,云采洽、海外分市場等一批新模式、新業態紛紛涌現……“貨即便不在義烏,也能通過義烏的平臺賣出去”的自信,就來自“政府有為、市場有效”的堅定。
義烏的“通”,是民心相通。義烏是中國高水平開放的一扇窗口,各類外資機構8000多家,常駐外商1萬多人。這里的外國客商,手中有張“外籍友商卡”,“政務+生活”服務一卡通辦,過得像本地人一樣便利;義烏還設立了涉外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每年都解決不少相關的矛盾糾紛……
開放包容、合作共贏,既造就著義烏高質量發展的活力,更展現著中國高水平開放的魅力。小商品能聯通多大的世界?未來的義烏,將給出答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