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含山縣:“水洼地”變公園 解鎖濕地的“美麗密碼”
當你來到馬鞍山市含山縣,如果問當地人,現在哪里景色最好看,大概率會得到同一個答案:大漁灘。
大漁灘濕地公園位于馬鞍山市含山縣陶廠鎮十聯圩境內,面積466.3公頃,是華東地區面積最大的、生態完好的灘涂濕地。
近年來,含山縣不僅把曾經的“水洼地”,建成了遠近游客紛紛“打卡”的濕地公園,還以全域旅游為抓手,讓“花錢治水”變成“濕地養民”,生動演繹了“兩山”理論的 “含山實踐”。
俯瞰大漁灘濕地公園。王帆攝
大漁灘是長期淤泥堆積而形成的灘涂濕地,曾經由于疏于管理,雜草叢生,一度變成了荒塘。
但陶廠鎮黨委副書記胡迎春注意到,濕地中部沼澤以及濕地的外圍區域,被大片的野菱覆蓋,在濕地中部以及周邊池塘附近,生長著以蘆葦、荻為主的植被。這里除了植被豐富,還是鳥兒的天堂。有數據統計,濕地周邊共記錄鳥類有84種。
“有如此好的生態優勢,必須要‘吃干榨盡’,發揮它最大的生態效益?!?胡迎春介紹,于是含山縣實施大漁灘省級濕地公園區域環境綜合提升工程,并且成立含山縣大漁灘濕地管理中心、工作專班。
圍繞林長制改革示范區建設,含山縣創建“林長+濕地”工作機制,根據濕地公園發展與保護情況,提出集“休閑、旅游、觀賞”為一體的生態路線。
大漁灘濕地公園的荷花塘,吸引游客乘船拍照留念。人民網記者 周坤攝
隨著環境面貌改善,基礎設施補齊,脫胎換骨后的大漁灘讓當地村民信心十足,接下來便考慮如何讓“好水”變“活水”,實現從“花錢治水”到“濕地養民”。
為此,含山縣投資近1000萬元,建成民宿、電商小院、田間小火車、稻田景觀、網紅鐵鏈橋等延伸產業鏈,營造特有的水域、地貌、動植物和歷史人文景觀。
“水清了,我們村也要興了?!痹诖鬂O灘生活了幾十年的趙廣吉夫妻倆,如今丈夫作為船夫,每天撐船送游客到濕地里打卡拍照,妻子在岸邊賣新鮮蓮蓬等農產品,借力濕地公園,一家人吃上“生態飯”,有了“好錢景”。
如今,在節假日期間,含山縣還舉辦“大漁灘荷花節”和“農耕文化節”,在活動期間開展賞荷花、美食體驗、農耕趣味運動會、親子摸魚比賽等系列活動,吸引參觀游客達2萬人次。
今天的大漁灘濕地公園,以水為靈魂,小心呵護自然對人類的饋贈。蔥蘢的卷軸上,林田湖草城連綴成詩,大漁灘濕地公園已成為馬鞍山打造“生態福地、智造名城”的重要資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