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起慢性病防治“健康保障線”
近年來,我省通過加強慢性病健康管理,持續提高基層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近段時間,記者采訪了幾家基層醫療機構,記錄其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探索醫防協同的慢性病管理模式、不斷提升群眾健康素養,努力為群眾筑起慢性病防治的健康保障線。
基礎設施提檔升級
公衛服務力促均等
在寧武縣,坐落于移民四期小區的西城社區衛生服務站,工作人員定期向小區的老年人講解高血壓和高血糖防護知識,醫生耐心為每個人測量血壓,逐個詢問健康情況,給出健康指導和建議。66歲的居民吳某說:“服務站為我們建立了個人健康檔案,醫生對我們的身體情況非常熟悉,小病不用出小區,社區衛生服務站就是建在我們家門口的醫院。”
西城社區衛生服務站隸屬于寧武縣醫療集團鳳凰鎮衛生院,主要承擔著轄區常住居民(包括流動人口)22000余人的基本醫療服務、公共衛生服務、健康知識宣傳、預防保健等工作。據西城社區衛生服務站站長池敏介紹,目前已為居民建立個人健康檔案12000余份,重點服務于65歲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0-6歲兒童、孕產婦等人群,管理監測慢性病患者300余人,體檢1000余人。縣里通過社區衛生服務站對居民進行科學有效的健康監測,為當地群眾進行就近就醫服務。
寧武縣持續抓好醫療資源下沉,補齊公共衛生短板弱項,全力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動著健康衛生事業發展。縣衛生健康和體育局副局長鄭志勛介紹,該縣投資7300萬元新建縣人民醫院東城院區,穩步提高了縣級醫院的基礎設施水平;維修改造12個鄉鎮衛生院,建成14個中醫館,建立4個鄉鎮急救站,鄉鎮衛生院全部達到基本醫療保障標準,具備中醫藥服務能力,快速提升了基層醫療機構的硬件條件。
寧武縣在大力推進基層醫療機構基礎設施提檔升級的同時,著力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通過常態化開展老年人健康普查和家庭健康檔案采集,65歲以上居民免費健康體檢率達到80%以上,全面做好孕產婦、0—6歲兒童、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等重點人群的規范管理。通過做實做細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組建12支縣、鄉、村三級服務團隊,定期提供隨訪服務,滿足居民多樣化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有效提升了居民就醫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形成醫防協同管理
建立分級診療服務體系
走進鄉寧縣人民醫院,一進門就看到“早發現、早治療、早康復”的宣傳標語。“我們每周二上午都會開設‘免費慢性病篩查’活動,除了當場測量血壓、血糖、體重,我們還會詢問他的既往病史及飲食習慣等,同時做慢性病的宣傳教育,讓更多的老百姓認識慢性病,了解慢性病。”鄉寧縣醫療集團慢性病管理中心主任連紅英介紹,最多的時候,一上午能篩查100人次左右。
鄉寧縣常住人口約20萬,是臨汾市人口最多的山區縣。2019年,該縣醫療集團把提升基層慢性病管理能力作為落實醫改的總抓手,創新機制,用“硬措施”托舉慢性病服務“軟實力”。鄉寧縣醫療集團書記、院長劉海斌介紹,縣醫療集團組建了縣鄉村三級家庭醫師團隊,開展了八輪巡回醫療,對慢性病患者進行情況摸底、生活方式干預和規范化診查,與患者建立了長期、固定的關系,逐步形成了醫防協同的慢病管理模式。
縣鄉村三級醫生相互配合,縣醫院指導鄉鎮衛生院和家庭醫生的慢性病診療技能,鄉鎮衛生院考核家庭醫生的公共衛生服務,家庭醫生對慢性病患者進行有效轉診和長期照護。公共衛生與醫療服務有機結合,全科醫生和專科醫生分工合作,形成了“防、篩、診、治、管”閉環管理的慢性病分級診療服務體系。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縣醫療集團成立了慢性病管理中心,由專業的醫療團隊對高血壓、腦卒中、糖尿病等慢性病開展篩查、確診、轉診、隨訪等連續服務。通過對縣域慢性病患者進行規范化管理以來,現在各項指標都有了大幅提升。
村衛生室是縣域衛生健康服務體系的網底細胞,也是落實早發現早治療的第一道防線。2022年8月,該集團遴選了16個醫療與公共衛生做得較好的衛生室作為標桿衛生室,組織縣醫院慢性病診療科室的醫生對家庭醫生進行培訓考核,組建鄉鎮衛生院慢性病管理團隊,先期對慢性病人群摸底診療,縣醫院派出專科醫生對重點人群進行有針對性的診療,縣鄉村三級醫生有效聯動,下鄉巡診更有針對性。
治病防病緊密結合
健康教育持續開展
原平市平安社區衛生服務站是原平市第一人民醫院門診部,這里主要為“一老一小”提供服務,一小是兒童預防接種,一老是為老年人提供居家養老服務。“醫防融合,防更關鍵。”原平市第一人民醫院院長李計東深有感觸,“通過檢查,可以提前發現問題。針對性地改變生活習慣,防得好了一些疾病就不會得。”
說到醫防融合,李計東表示,將探索性的開展相關服務。對轄區的居民進行定期慢性病健康體檢,上門測血糖、量血壓,為老年人提供幫助性的服務。特別是對于子女在外的老人,開展陪診、掛號、買藥等服務。同時,社區的工作也很重要,經常對居民進行相關知識的普及等。通過醫防融合這種模式,讓居民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也讓群眾享受到了更優質的健康服務。
萬榮縣利用23個健康小屋、223個健康小院、207個“村村響”喇叭、健康教育講堂、19支醫療“小分隊”,開展形式活潑、內涵豐富的健康教育,在城區基本形成了“十五分鐘健康服務圈”。在人民公園的健康小屋內部配備有身高、體重、血壓、血糖等檢測儀和急救設備和藥品,可供群眾自檢自測。縣級醫院的專家也會定期來到健康小屋進行義診,做到疾病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同時專家還針對群眾的健康狀況開展個性化健康教育。健康小屋也會在特定時間段播放健康科普知識和相關新聞。這些舉措,不斷增強著群眾自我健康管理意識,群眾的健康素養持續提升。(記者秦洋 通訊員郝東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