錨定"特""優"戰略 山西推動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
今年全省農業形勢穩中向好,夏糧面積、總產、單產實現‘三增’,秋糧長勢良好;
果菜肉蛋奶等重要農產品產量全面增長;
上半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668元,增長8.0%,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
立足資源稟賦,山西高位推動農業“特”“優”戰略,大力發展特色產業,不斷推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
8月23日,山西省委農辦專職副主任,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新聞發言人張軟斌在山西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發布會上,介紹該省發展特優農業取得的新成效。
據介紹,山西省委十二屆六次全會將推動農業特優發展確定為六大行動之一,作出全面部署。全省農業農村部門將聚焦穩糧保供、有機旱作、全產業鏈、質量品牌四大環節,持續推動特優農業高質量發展。
聚焦穩糧保供,全方位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抓住種子和耕地兩個要害,圍繞2027年全省300億斤糧食產能目標,實施玉米、小麥等主要糧食作物良種聯合攻關,加快高產優質品種更新。新建改造高標準農田1200萬畝,新增恢復水澆地300萬畝。
實施單產提升行動,集成配套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在中北部一作區創建玉米噸糧田,在南部兩作區創建噸半糧田,整建制開展高產創建,示范帶動大面積均衡增產。提升機械作業水平,優化農機購置補貼,改善丘陵山區農機作業環境和基礎條件,強化糧食機收減損,推動主要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耕種收機械化率力爭達到79%。
發展農業規模經營,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托管,由單環節向多環節、全程托管拓展,托管服務面積穩定在3500萬畝以上。
聚焦有機旱作,打造全國現代農業重要品牌
發揮集聚效應,依托晉中國家農高區(太谷國家農業科創中心),加快建設有機旱作農業、黃土高原東部耕地地力提升等科研創新平臺,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力爭突破一批“卡脖子”關鍵技術。
建設“兩個基地”,創新、集成和推廣有機旱作技術試驗示范,實施耕地地力提升、農水集約增效等“十項工程”,到2025年建設150萬畝生產基地和50個科研基地。
構建“三大體系”,總結推廣一批技術模式,制定完善標準體系,建設高粱、谷子等有機旱作農業產業集群,構建有機旱作農業技術體系、產業體系和經營體系。
聚焦全產業鏈,提升特優農業效益
推動市場主體提升,大力發展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構建“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小農戶”主體矩陣。到2025年,全省省級重點龍頭企業超過1000家。
發展綜合利用加工,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引導大型農業企業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布局建設一批農產品加工園區,培育中央廚房和預制菜等新產業新業態。到2025年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達到4300億元。
促進產業集聚發展,高標準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產業集群、產業強鎮,大力發展農業專業鎮,形成一批帶動區集聚區。到2025年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0個以上、產業集群6個。
聚焦質量品牌,擴大特優農產品知名度
強化質量管控,推動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兩個“三品一標”協同發展,強化農業生產過程管控,建立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追溯體系,到2025年全省農產品質量抽檢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
打造知名品牌,培育區域公用品牌,創建特優農產品品牌目錄庫,搭建“區域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的品牌矩陣;瞄準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舉辦專場推薦活動,擦亮“有機旱作·晉品”品牌。
拓展銷售渠道,利用天貓、京東、抖音、快手等晉字號農產品旗艦店,開展熱點促銷、直播帶貨。發揮好“南果中糧北肉東藥材西干果”出口和商貿平臺作用,組團參加中國農交會等大型展會,籌備好第6個中國農民豐收節活動和第八屆中國(山西)特色農產品交易博覽會,形成“線上線下”兩個營銷市場,推動更多優質農產品走出山西、走出國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