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平魯:走好資源型縣區轉型發展之路
金秋九月,碩果搖枝。在山西省朔州市平魯區經濟技術開發區,投資12億元的三一朔州一期5GW單晶硅項目正在進行投產前的設備調試。三一集團將與朔州平魯攜手打造國內重要的單晶硅生產基地,以此為基點,平魯向新型綠色綜合能源基地進軍的轉型畫卷徐徐展開。
平魯身處內陸欠發達地區,而三一集團是全球工程機械三強,福布斯全球企業500強。平魯,靠什么與這樣的行業巨頭牽手成功?
解放思想,找準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路徑
平魯是山西省第一大產煤縣區,煤炭產能1.141億噸,年均產量1億噸左右。像眾多資源型縣區的故事一樣,平魯在因煤而興的同時,也形成了“一煤獨大”的產業格局。
2022年的數據顯示,該區二產占比70%以上,而二產中90%依賴煤電行業,財政收入90%依賴煤電行業,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典型的資源型經濟特征。
省委十二屆六次全會對山西進一步加快轉型發展、奮進“兩個基本實現目標”,作出了全面部署。平魯區委書記郝云表示,“我們要抓住轉型發展的時間窗口,通過布局新產業、培育新動能,破解‘一煤獨大’,蹚出資源型縣區轉型發展的新路來。”
轉型之難,難在路徑選擇。平魯干部群眾不斷深化對轉型的認識,逐步探索并形成了“平魯能源大區的發展定位不能丟,必須從依賴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向綜合利用新能源轉變,打造新型綠色綜合能源基地”的共識。
推動能源產業綠色轉型,需要挖掘比較優勢,鍛造發展長板。平魯除了有年產1億噸的煤,還有每年將近300億度的外送電力,如果把用電需求大的硅芯產業等引進來,就能把電的優勢轉變成產業發展優勢,與外送電力相比,同樣1度電創造的稅收,就能增長十幾倍。
善弈者謀勢,善治者謀全局。朔州市委在科學研判朔州資源稟賦、發展優勢基礎上,積極落實“雙碳”目標,作出了傾力打造千億級朔州低碳硅芯產業園的重大部署,將之作為該市轉型發展蹚新路的根本舉措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招。平魯建設起朔州低碳硅芯產業園,聚焦打造光伏、半導體兩大產業集群,積極對接引進一批項目。
以豐富的資源優勢換取新興產業的大發展,以新興產業大發展換取轉型發展大跨越,平魯在實踐中認識到,資源型縣區的轉型發展,必須不斷解放思想,以寬廣的視野謀篇布局,找準發展路徑。
發揮比較優勢,找準企地合作共贏契合點
就在平魯為轉型發展而廣撒招商引資英雄帖的時候,三一集團也看到了能源革命的燦爛前景,迅速開啟了對綠色能源產業的全面布局。
共同的心愿創造了合作的契機。
獲悉三一集團轉型動向,平魯區委區政府立即全方位梳理在平魯發展新能源及上下游相關產業的優勢,為三一集團量身打造個性化服務方案。
平魯具有突出的能源優勢,煤炭產量、發電量、新能源占比三個單項均居“全省第一”,三者協同發力,使得平魯具備打造新型綠色綜合能源基地的優越條件。
平魯發展新能源優勢明顯,跳出煤炭看資源,平魯境內風光資源豐富,屬于全國二類地區,年平均風速3.2米/秒,光照年等效利用小時1700小時左右,露天開采復墾地、采煤沉陷區未利用地、退耕還林灌木地等各類光伏用地充足,可容納新能源裝機300萬千瓦。
平魯園區承載優勢明顯,朔州低碳硅芯產業園建在平魯,能夠為項目快速落地提供充分保障。區位優勢突出,地處晉陜蒙煤炭“金三角”核心地帶,硅基材料及上下游相關產業的布局,能夠就近輻射內蒙、陜西,進而全面覆蓋中西部地區。
更重要的是人。創造一流的營商環境是平魯的追求,除了成立項目專班,代辦所有手續,從項目洽談開始,圍繞三一工作人員的辦公、食宿、出行等,平魯區委區政府都做了精心安排和周到服務。
今年7月28日,朔州市平魯經濟技術開發區與三一硅能科技有限公司在太原簽訂總投資12億元的5GW單晶硅項目。項目的簽約得到山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
優化營商環境,用一流服務創造項目建設“加速度”
引進前景光明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讓它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是平魯,也是朔州,更是山西的心愿。
朔州市委書記姜四清全程參與企地對接,多次深入項目一線調研指導,集中朔州市優質資源,協調解決重大問題,傾力支持項目加快建設。平魯區委區政府則提出了“一流項目、一流速度、一流服務”的口號,郝云每天到現場協調解決問題。
平魯全區上下鉚足“一股勁”、擰成“一股繩”,800多名建設者披星戴月、加班加點,全速推動項目投產。一張倒排工期的作戰圖擺在平魯住建局副局長郭步誠的案頭,作為施工現場總負責人,這位即將退休的老同志住在工地,時刻緊盯項目進展……
經過企地雙方共同努力,截至目前,8.5萬平米的高標準現代定制廠房已建成,倉儲物流廠房已具備使用條件,供電、供水、供氣、供暖等生產要素保障到位。
從5月8日達成合作意向,到項目建成投產,僅用了4個多月的時間,這也成為三一集團海內外投資決策最快、落地最快、投產最快的項目。
下一步,平魯將堅定信心決心,持之以恒打基礎謀長遠,與時俱進探索產業升級之路,推動本地經濟持續實現高質量發展。(麻潞)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