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酒工藝的“守正創新”武陵酒打造品質醬酒標桿品牌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釀一方酒。有武陵古稱的湖南常德地處云貴高原向長江中下游的過渡地帶,是北緯30度“黃金釀酒帶”上一顆獨特的明珠,純凈清透的山水與季風帶來的獨特微生物聚集于此,為當地好酒的釀造提供了優越條件。對武陵酒匠人來說,酒既是產品,也是與自然共書的作品。釀造、品評、勾調,武陵酒名貴焦香、純凈柔和、體感輕松、健康優雅的“藝術特點”是一道又一道工藝在沉淀中與自然和合共生、不斷創新的結果。
三個創新“關竅”確立武陵酒獨特的白酒“生態位”
每到早上7點,周家國的身影開始穿梭在武陵酒廠不同車間中,測溫、今日任務、人員出勤……作為釀造部副經理,周家國已經寫了30多年的生產筆記,幾十個筆記本摞起來像一座“小山”,即使后來電子化辦公普及,他也依然堅持手寫筆記。
“白酒的香氣、口感、風味,與酒匠對原料的處理,以及對釀造時間、時節、溫度、濕度、工序的把握息息相關,因此我堅持親自做所有數據的測量記錄,以便跟蹤分析。”在周家國看來,釀酒工藝的細節和特點體現出匠人對酒不同的理解。就武陵酒而言,它對釀酒工藝的理解有三“關竅”。
第一個“關竅”是提前下沙。相比其他品牌選擇“重陽”下沙不同,武陵酒在一次一次下沙經驗中測算出最合適武陵酒的下沙時節,以陽歷九月九,常德氣溫尚未過于炎熱的節點展開,也確保了來年春暖花開日出最好的第三、四、五輪次酒。
“關竅”其二在于整粒泡釀。釀造總監王慶宇表示,整粒泡粱可以更好地激活種子中的酶活性,促進微生物吸收,排出高粱中的部分單寧。“單寧會產生酸度從而豐富酒的口感層次,但單寧多了又會抑制發酵微生物的繁殖,使酒口感更澀。因此我們通過‘整粒泡糧’去除一部分單寧,實現味蕾平衡。”
第三門“學問”藏在武陵酒對“冷暖”的把控中,高溫制曲、高溫堆積讓香味從經歷糧香到醬香、焦香的演變過程,成就了武陵酒的一大特色。
“法之于古,而不拘于古;取之于茅,而意不在茅”,三個“關竅”的創新培育出武陵酒自身的“酒格”,也將創新基因植入武陵酒幾十年的每一個成長階段之中。
新技術放大老工藝產出的“原生特色”
擁有36年釀酒經驗的二代匠人王于廣,退休后仍時不時回廠中四處看一看,他回憶起自己看、聞、捏、嘗糟醅幾十年的工作經驗,這讓他練就了“看一眼糟醅便知出酒率”的絕活。
如今,王貴軍、王慶宇、周平等第三代匠人將經驗轉化為規范,把量化數據與人工判斷相結合,以破口率、完全破口率和糊化度三個指標判斷每一輪次高粱蒸煮的程度,目前已申請專利。
從行業視角來看,白酒行業的醬香熱潮已持續多年,市場偏好推動供給端不斷向標準化,規模化、科學化生產靠攏,傳統工藝背書下的機械生產成為白酒名品們共通的必經之路。2021年投入使用的武陵酒新廠區年產醬酒可達6600噸,儲酒能力達45000噸,
傳統工藝與現代機械相遇,能碰撞出什么樣的火花?
“過去我們在遵循‘12987’傳統坤沙醬酒工藝的基礎上,確立了三個創新‘關竅’。時光荏苒,這些創新又演變成一種新的傳統,成就了武陵酒匠人的當代記憶。”武陵酒相關負責人表示,恰恰是為了保持原始獨特風味,科學技術的運用將會為酒產量與質量提供保障。
為管控風險、確保酒的原汁原味,武陵酒公司全面提高了對生產過程的嚴格把控。周平介紹:“我們創造了日總結、周總結、輪次總結、大輪次總結共‘四則總結’,動態全過程追蹤酒的釀造情況,確保酒體‘健康成長’。”
人才強鏈為武陵酒出航提供“市場鷹眼”
走進武陵酒技術部勾調室,玻璃制的各種容器高高低低擺滿了每張實驗桌,品評師黃麗娟用右手輕輕在瓶口煽動,以聞嗅的方式感受著氣味分子。黃麗娟有一套自己的記憶方法,她利用一些小竅門來記憶酒的香氣,并將這種香味和生活中的物品建立聯系。
“為了加強對酒理論知識的記憶與理解,我幾乎每天都要進行酒的聞、嘗、品,公司在這方面給予了極大的支持獎勵。”今年,她和廠里另一位女性品評師吳若薇成功獲評國家級白酒評委,成為武陵酒第三代匠人中的中堅力量。目前,武陵酒已擁有5位國家級白酒評委,14位湖南省白酒評委。
“機械無法代替人腦在釀、調過程中的能動性與創造性。”據了解,近些年公司已建立了完善的勾調品評型、工藝技術型、科研技能型三類人才綜合培養體系,每年組織兩次以上的技術交流與專業培訓,通過學術會議、省市級技能大賽的方式不斷提煉匠人品格,以專利申請、技術轉讓的方式,實現知識產權成果的保護和轉化,為”后繼有人”提供制度保障。
“優秀人才儲備是武陵酒駛向更大市場的船錨。”技術總監張福艷表示,以前武陵酒口感偏醇厚,后來為適應消費偏好,逐漸向柔和靠攏,從此有了焦香的名貴感。現在,針對不同的消費群體,武陵酒研發了多款系列產品,并開始向其他香型嘗試。
古時,武陵有擺“春臺席”置酒“與之合飲”的風俗,桃源飲酒成為一種悠然自得的美好意向。現如今,抓住振興湘酒的機遇,武陵酒以工藝為魂、科技為骨向中高端酒企持續邁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