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個以產業劃分的跨領域免罰清單落地
本報訊(記者 曹政)前不久,某電商平臺收到了北京經開區綜合執法局開出的《不予行政處罰決定書》,對平臺上一款商品水效標識未標注免予處罰。沒想到,一次免罰竟換來平臺上超過百萬件的商品主動排查、及時改正。
這源于今年6月經開區發布的平臺經濟領域不予行政處罰事項清單。作為全市首個以產業特點來劃分的跨領域免罰清單,清單整合市場監管等11個市級部門涉及平臺經濟共62項職權事項。對于這些事項,執法部門可視情況對企業不予處罰。
為什么不予處罰?“平臺經濟是新興產業,需要相對寬松的執法環境。平臺上很多商家規模很小,不能因為一次輕微違法行為就被‘一棒子打死’!”北京經開區綜合執法局執法三隊隊長閆大偉解釋,這體現了《行政處罰法》處罰與教育相結合原則——違法行為輕微并及時改正,沒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處罰;初次違法且危害后果輕微并及時改正的,可以不予行政處罰。
經開區聚集著一批平臺經濟企業,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多,對政策監管創新需求度也高。面對新生事物,過于機械的執法方式可能會挫敗企業的創新熱情;更應在守住底線和紅線的基礎上,以包容審慎的執法創新,讓企業有空間、有膽量去探索。
清單出爐前,執法部門先到平臺經濟企業研究清楚產業特點,再進行政策適配,從以往以行政職能為出發點研究執法事項變為以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為出發點研究執法事項。
如何把罰與不罰的分界線劃清楚,考驗著執法部門的智慧?!爸灰欠锨鍐蝺让饬P事項的輕微違法行為,我們均在企業積極整改、主動消除影響等條件的基礎上免于行政處罰?!遍Z大偉說,執法部門將點擊量、交易量等指標作為輕微、未造成危害后果的具體量化指標,把執法過程標準化和規范化。
清單上專門細化了“違法行為輕微”“及時改正”“沒有主觀過錯”“首次違法”等情形的適用規則及認定標準,嚴格規范裁量權行使程序。企業看到清單也能了解底線和紅線在哪里。
免罰也并非一免了之。執法部門將收集到的違法行為和案例歸類整理,再經技術檢索,最后統一改正。清單執行4個月來,經開區共發放不予行政處罰決定書63份,涉及平臺和相關企業47家,免罰金額約413萬元。
“包容審慎執法是有尺度的柔性執法,不是搞‘法外施恩’,而是該懲戒的懲戒、該力挺的力挺。”閆大偉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