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啟動縣域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 分4批次摸清“家底”
人民網合肥10月26日電(胡雨松)10月26日,安徽省生態環境廳召開新聞發布會,就全省自然生態保護工作情況進行介紹。會議透露,今年以來,安徽省啟動縣域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工作,多措并舉積極推進生態保護監管和生物多樣性保護。
發布會介紹,面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新形勢新要求,生物多樣性保護需要在“摸清底數、掌握動態、查明問題、提出對策、服務監管”五個方面分階段開展工作。本底數據的缺失和更新不及時,缺乏對生物多樣性現狀的充分認知,將嚴重影響保護決策的客觀性和有效性。
縣域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是各項保護工作的基礎,通過調查,逐步摸清每個縣級行政單元的生物資源“寶藏”,掌握生物多樣性受威脅現狀,識別各地生物多樣保護的薄弱環節,提出保護對策,有助于加強生物資源的合理開發和持續利用,促進經濟社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提升公眾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為全面提升安徽省生物多樣性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奠定堅實基礎。
據介紹,安徽省啟動此次調查是以縣域為單元,開展包括生態系統多樣性、陸生高等植物多樣性、陸生脊椎動物多樣性、陸生昆蟲多樣性、大型真菌多樣性、淡水水生生物多樣性和生物多樣性相關傳統知識等七個方面的調查。
本次調查以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內22個縣區和合肥市肥西縣為重點,在安徽全省分4個批次開展,目的是到“十四五”末,基本摸清以大別山和黃山—懷玉山(安徽境內)2處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為重點的生物多樣性分布以及保護狀況,尤其是珍稀瀕危物種和重點保護物種的種類、分布、數量、生境等現狀,完善區域物種名錄,形成生物多樣性基礎數據庫,評估瀕危物種和生態系統的受威脅狀況及影響因子,提出生物多樣性保護對策建議。
本次調查結果將形成生物多樣性數據庫,摸清家底形成名錄,為科研監測提供基礎依據,為保護監管提供數據支撐,為綠色發展提供決策依據,為美麗安徽建設提供信息服務。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