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黃河看呂梁丨柳林:填荒溝造良田,粉煤灰渣“變廢為寶”
一直以來,“住在河邊不見河”是柳林縣高家溝鄉郭家溝村的尷尬。盡管村子距離黃河的直線距離不到10公里,但在群山和深溝的阻隔下,村里人要想去黃河邊走一走都頗為不易。
原來,村子北側的麻沙溝屬于典型的“V”型山谷,山頂與溝底相差達236米,且山崖坡度角較大。不僅如此,這個山溝還是典型的“四荒地”,遍布沙石,難以耕作。
“2014年底,宏光發電公司2×300MW煤矸石發電項目通過試運行,雙機運行年發電量25億度左右。”山西國際能源集團宏光發電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延彪說,一方面,為了充分利用呂梁本地的煤炭資源,電廠采用中低熱值煤炭進行發電;另一方面,電廠廠區距離麻沙溝及山后的郭家溝村不足5公里,因此電廠在設計建造之初就考慮了如何利用自身特點保護環境、改造環境的問題。
比如,煤電廠驅動汽輪機的水采用的是中水,最大限度保護水資源;煙氣治理采用高效布袋除塵器、爐內加鈣和爐外“石灰石—石膏”濕法脫硫、低氮燃燒+SNCR技術,有效控制了煙塵、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排放。
不過,在延彪心目中,最重要的還是要數將粉煤灰渣“變廢為寶”。
據了解,煤炭燃燒發電會產生灰渣。傳統的處理方式包括修筑路基、制作水泥、礦采空區回填等。在呂梁“山多地少”的條件下,“填荒溝造良田”為灰渣增添了新用途。
“我們每年形成的灰渣達80多萬噸,除了外銷的部分之外,每年還留下50萬噸左右用于麻沙溝的填充改造。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會鋪設防滲膜,建設觀測井。在地面抬升至一定高度后,再墊上1.5米厚的可耕作土層,使其成為正常的良田。與此同時,我們還在向陽的斜坡處種植赤槐、苜蓿、松樹等作物來穩定壩體,防止水土流失。”延彪指著不遠處一塊種滿玉米的試驗田說,再過不久,填溝造地形成的全部良田就可以像它一樣耕作,并免費交到郭家溝村村民手里。
9年多時間下來,宏光發電公司和當地村民一起努力,將發電產生的灰渣變廢為寶,最終從麻沙溝中“摳”出了350多畝平整的土地。“填溝造田”工程,實現了粉煤灰綜合利用和增加農村耕地的有機結合,不僅為村民們增加了寶貴的耕地,促進當地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而且還可以起到涵養水源、調節小氣候和防風固土等作用。
對村民們而言,除了耕地增加之外,還有一個令人興奮的改變:經年累月的填溝造田,讓運送灰渣的卡車軋出了一條蜿蜒出山的新路。這意味著,郭家溝村與周邊縣鎮的交通有望大幅改善。未來,隨著這條新路進一步平整加固,小山村將真正成為黃河沿線的“河景村”。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