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遼河畔共繪“同心圓”
通遼市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堅定自覺地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各項工作主線,著力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團結各族人民砥礪奮進,共筑幸福美好家園。
與時俱進 做好新時代民族工作
通遼市位于西遼河文明的核心區,在近6萬平方公里的熱土上,有43個民族在這里繁衍生息。
從阡陌縱橫的鄉村到繁華熱鬧的都市,從瀚海綿延的大漠到闊野云疏的草原,各民族交錯雜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經濟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親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命運共同體。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
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遼市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主線,聚焦完成習近平總書記交給內蒙古的五大任務和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兩件大事,以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為引領,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
黨政書記負總責,逐級一把手抓落實。通遼市上下統一行動,主要領導堅持重要問題親自部署、重大問題親自過問、重要環節親自協調,先后召開黨委黨組會議138次,民族領域重點工作得到了有效推進。通過不斷加強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將黨政部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責任體系延伸至各旗市區、市直部門及鄉鎮蘇木街道,完善了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保障機制。充分發揮各級黨委統戰工作領導小組、民委委員制等議事機制的統籌協調作用,有效配置和整合各方資源力量,黨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管理、統戰部門牽頭協調、民族工作部門履職盡責,各部門通力合作,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格局已經形成,全市上下凝聚起了做好新時代民族工作的強大合力。
做好民族工作關鍵在黨、關鍵在人。一年來,通遼市旗兩級黨校主體班次全部設置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題課程,民族理論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課程占比達到主體班次的10%以上。全年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專題教學31次,累計培訓學員7400余人次。8個旗縣市區舉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訓主體班次135期,累計培訓人員達19000余人次。同時全面搭建載體平臺,制定并實施“石榴籽”行動計劃,充分發揮“1+3+3+N”作用,從各級黨委、政府和各部門、社會各領域3個維度開展思想觀念提升行動、民族團結進步多載體行動、“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交往交融行動。
通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聚焦習近平總書記交給內蒙古的五大任務,通遼市委緊扣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工作要求,引領帶動全市各族干部群眾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糧食安全、產業安全上擔當作為,為呵護好模范自治區的崇高榮譽貢獻力量。全市呈現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不斷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持續推進、民族事務治理能力不斷提升的大好局面。
同頻共振 推動各民族文化互鑒交融
在通遼,一個個民族團結的故事講不完。
和面、洗菜、剁餃子餡……周末到了,科爾沁區科爾沁街道民航社區的張淑賢老人家里又熱鬧起來。92歲的張淑賢是俄羅斯族,早年從滿洲里遷到通遼定居。老伴去世后,她開始獨居。民航社區工作人員了解到這一情況后,經常上門看望,而且有事兒隨叫隨到。逢年過節,社區工作人員和志愿者還帶上菜,到老人家聚餐。
在民航社區,居住著包括漢族、蒙古族、回族、滿族、達斡爾族、藏族、壯族、錫伯族、俄羅斯族9個民族在內的1371戶居民。為了讓這里成為各民族幸福和睦相處的大家庭,社區借助各種節日和文化活動入戶走訪,宣傳民族團結的重要性。每逢“五一”“七一”、國慶節等節日,社區都要開展文藝演出。鄰里節、老年節、社區趣味運動會……大家同吃一桌飯,同唱一首歌,共結一條心,民族團結一家親。
科爾沁區南門小學是一所百年老校,是科爾沁區“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32名六年級學生把學習、生活中互幫互助的小事改編成小品《同學民族情》。他們中,有12名漢族同學、17名蒙古族同學、2名滿族同學、1名回族同學。小品結束時,同學們齊聲說出:“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
走進南門小學,民族團結進步的氛圍撲面而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題活動墻、民族團結黑板報,具有特色的民族歌舞和課間活動精彩紛呈。該校緊扣“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主題,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與學校思想文化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教育教學深度融合,讓民族團結走進課堂、走進師生心里,在校園生根、開花、結果。
民航社區、南門小學民族團結創建工作,只是通遼市民族工作落地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通遼市高度重視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工作,在民族事務部門的幫助下創建了“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通過扎實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制定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活動實施方案,成立了擁有100人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講師團,政策解讀、理論闡述、報告匯報、座談研討、手冊宣傳、文藝融合、演講比賽……深入落實黨的民族團結宣傳進校園、進企業、進社區、進鄉鎮、進軍營、進網絡、進宗教活動場所,同時在全市中小學開展了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活動。通過深入實施“石榴籽”育人工程、“石榴籽”行動計劃,創新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活動。建設一批紅色文化基地,推出一批紅色文化精品,發掘一批紅色旅游景區,舉辦一系列紅色文化主題活動,推動各民族文化互鑒交融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打造北疆石榴娃IP形象,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加強烏蘭牧騎建設,大力創作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的優秀作品。精心打造《流淌的文明——西遼河》《紅色記憶》等歷史文化精品,深化守望相助和“三個離不開”“五個認同”思想教育,引導全市各族干部群眾牢固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通遼市以有形、有感、有效的方式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通過大力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扎實推進國家統編教材工作,讓少數民族學生擁有了更多人生出彩的機會,形成增進共同性、人心凝聚、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紐帶。
共融共享 書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挖掘機振臂轟鳴,裝載機往來穿梭,數百名工人正在抓緊施工,科爾沁區龍馬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一派繁忙景象。在這里,從風電鑄件、鍛件,到減速機、塔筒、葉片,再到風電主機,一條實力強勁、關聯緊密、前景可期的風電裝備制造產業鏈正在快速形成。
2023年的這個初冬,筑夢通遼欣欣向榮,活力通遼氣象萬千,奮進通遼千帆競發。
圍繞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通遼市堅持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協同發力,錨定“雙碳”目標任務,著力建設“零碳城市”;高質量實施科爾沁草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歐投行貸款造林等重大生態工程,美麗通遼建設緊鑼密鼓。
圍繞建設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通遼市堅持高效能治理與高水平安全協同發力,積極創建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城市、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以一域之穩服務全局之安。
圍繞建設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通遼市堅持新能源大規模開發與全產業鏈建設協同發力,深入推進能源高質量發展,在“追風逐日”中實現“風光無限”、綠色發展。
圍繞建設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通遼市全力打造現代農牧業強市,確保糧食和肉類產量保持全區領先。
圍繞建設國家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通遼市堅持擴大開放與優化環境協同發力,深化東北陸海新通道建設聯盟協作,大力發展“通道經濟”“落地經濟”,爭創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打造一流營商環境,不斷匯聚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強化中心城區龍頭地位,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創建成果持續鞏固提升。謀劃建設現代農牧業、再造一個通遼工業、服務業轉型突破、綠電就地消納等6件大事,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做深做細“十大民生工程”,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依托社區打造信息、援助、服務、宣傳、活動、協作“六個平臺”,及時登記和回應流動少數民族群眾各類咨詢。引導鼓勵農村牧區少數民族群眾進城務工經商,定居安居,創業發展,大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城市民族工作蹄疾步穩。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近兩年累計投入各級財政銜接資金22.61億元,脫貧人口家庭人均純收入達到17689元。年初以來,向上爭取少數民族發展任務資金7547萬元,實施項目61個,助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促進各族群眾就業創業,實現農牧民轉移就業40.2萬人。上半年,城鄉教育、衛生、醫療、養老等事業加快發展,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5.1%和8.2%。
2022年,全市19個集體、28名個人榮獲全區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和模范個人榮譽稱號。成功創建國家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1個、自治區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7個、市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135個。
大潮奔涌天地闊,風勁長空日月新。如今,在美麗的科爾沁草原,通遼各族人民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已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潛移默化地嵌入心中,285萬各族兒女,正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書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康桂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