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余杭黃湖以“藝術鄉建”賡續鄉村歷史文脈
“現場觀眾反饋‘麻子菩薩’的故事很接地氣……明年演出要把欠缺的部分做好,預留更多時間給村民演員排練。”隨著農歷十月半的黃湖廟會落幕,最近,廟會戲劇負責人龐小凡又進入了緊張的復盤階段。
據記載,作為杭州市余杭區西部的“中心城鎮”黃湖鎮,歷史上逢農歷十月半都有舉辦黃湖廟會的傳統習俗。2023年,“十月半”黃湖廟會重啟,通過原創啞雜劇《麻子救虎》和周邊文創產品等,為市民送上了一次傳統廟會與現代藝術相結合的“藝術實驗”。
“選擇啞雜劇是大膽的民間性嘗試。我們去掉臺詞僅依靠演員表演來推進劇情,調動觀眾注意力,沒想到效果格外好。”龐小凡回憶道,2022年起團隊就著手籌備演出,希望以戲劇藝術形式保留黃湖村民的集體回憶,展現當地優秀深厚的文化內涵。
“黃湖廟會最初是為了紀念郎中‘麻子菩薩’。我們邀請了社會學、戲劇等專業的朋友,挖掘故事文化價值,并通過現代藝術形式再包裝,以期打造更有黃湖特色的民俗文化品牌。”廟會統籌和設計負責人、“新村民”傅之瑜表示,2024年廟會還將增添新元素,令品牌形象更多元。
賡續鄉村歷史文脈、走好鄉村共富路,如今,“藝術鄉建”的文藝因子正浸潤著黃湖的角角落落。“現在,青山村集聚了80余名‘藝術鄉建’人才,還有融設計圖書館等20余家藝術產業項目,我們有了人才、產業等優勢資源,接下來就該形成‘傳統之上的未來’的藝術鄉建品牌,助力鄉村實現文化共富、物質共富。”黃湖鎮相關負責人舉例說,青山村在“藝術鄉建”集聚效應下,年均吸引訪客5萬余人次,為村集體帶來綜合收入600余萬元。
當前,余杭正全力建設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對于提升文化軟實力也有更高要求。接下來,余杭區將著眼經濟和文化“雙提升”,聚焦西部鄉村“藝術鄉建”發展,探索藝術與鄉村的共生關系,打造未來青山、中泰竹笛等鄉村藝術場景,推動徑山茶圣節、鸕鳥蜜梨節等品牌轉化,以文藝力量賡續鄉村歷史文脈,為鄉村產業發展注入文化靈魂。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