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源:“三個轉型”掀起實干熱潮
原標題:遼源:“三個轉型”掀起實干熱潮
牢記囑托謀振興,擘畫發展新藍圖。
省委十二屆四次全會吹響了吉林全面振興率先突破的嘹亮號角。遼源市上下凝聚共識,統一思想,緊抓機遇,掀起了新一輪實干熱潮。
“遼源將主動把握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東北、視察吉林和中央出臺新一輪支持東北振興政策等重大歷史機遇,積極融入我省‘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以及‘氫動吉林’等新能源產業發展機遇,鍛長板、補短板,找準自己的優勢,乘勢而上,為我省率先實現突破貢獻力量。”遼源市委書記沈德生對貫徹落實省委全會精神、推動遼源全面振興發展進行了謀篇布局。
摘掉煤炭“帽子”,用新能源引領產業轉型
落子謀全局,謀定而后動。
遼源曾是全國第一批資源枯竭城市,同時也是老工業基地,摘掉煤炭的“帽子”,轉型發展成為貫穿遼源全面振興的工作主線。為了做好轉型文章,遼源將由過去的傳統煤炭基地向現代零碳高地轉變,大力發展零碳經濟。轉型重點是以新能源引領產業轉型、以新旅游引領城市轉型、以新消費引領業態轉型,加快推進遼源全面振興率先實現新突破。
在新能源產業方面,遼源市擁有豐富的風光電資源,同時,遼源市也是為數不多擁有增量配電網的城市。在遼源高新區,工業用電由0.76元降到0.45元。這樣的政策優勢,成為了吸引招商引資企業落戶遼源的“梧桐樹”。今年,遼源市被國家發改委確定為吉西南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長遼通高鐵已列入國家“十四五”交通發展規劃,東豐軍民兩用機場將于明年投入使用,新的區位優勢正在加快塑造。特色產業發展優勢明顯增強,目前已培育形成了新能源汽車、農產品加工、醫藥健康等特色產業。這些優勢疊加,形成了遼源市轉型的競爭優勢和發展優勢。
凡事成之,必在于行。遼源市在新能源引領產業轉型方面已經做出了實踐。沈德生介紹說:“今年,遼源市緊跟全省開辟新能源產業新賽道的大趨勢,成功引進了總投資286億元的天楹基于廢礦坑綠色修復風光儲氫氨醇一體化項目,將打造集發電、消納、儲能、應用于一體的新能源產業體系。風光發電板塊放在東豐、東遼,生物質發電板塊放在龍山區,制氫制氨制醇板塊放在高新區,重力儲能板塊放在西安區。4個板塊項目一并進行建設,預計明年完成百億元以上投資,3年內實現竣工投產。”與此同時,依托遼礦21平方公里的增量配電網、華潤零碳園區和天楹重力儲能項目,遼源市將以打造全省綠電產業園區為目標,為頭部企業輸送綠電。遼源市正在和一汽集團合作,推動建設新能源汽車零碳配套基地,助力一汽集團提升國際競爭力,也促進全市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
提升城市品質,以新旅游引領城市轉型
拓寬新路徑,遼源市推進文旅產業彎道超車。
省委全會提出推動形成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體系,這讓遼源不斷提升城市品質的目標更加堅定。
今年,遼源市搶抓全省打造萬億級旅游產業的機遇,將“體育+”打造成為遼源旅游業發展的“王牌”。新建了東山體育公園、悅動遼源歡樂薈等特色文體項目,單季度帶動吸引域內外游客570余萬人,遼源鄉BA等特色體育已經逐漸打出品牌。11月25日,全省首個城市中的滑雪場天陸山滑雪場正式開板,運行一個禮拜接待游客超5000人次。
明年,遼源市還將在西安區道岔廠建設礦山濕地公園黑金小鎮、鹿鳴湖兒童樂園,與現有的田雨小鎮、大良灣雪鄉、遼河源安北村、東豐養鹿官山園等特色文體項目融合發展,構建‘聯動冬夏、帶動春秋、驅動全年、四季皆有特色’的文旅新格局,進一步把遼源建設成為宜居宜業宜游的幸福城市。
培育特色產品,以新消費引領業態轉型
在眾多城市名片中,遼源市特色產品占有著一席之地。
東豐梅花鹿產業蓬勃發展,遼源松子、蛋品銷往全國各地,遼源棉襪更是走出國門,搭乘電商快車成為經濟增長點。
這些產業在遼源市擁有堅實的基礎,并形成了園區化、集群化的發展態勢。
為了破解傳統的產業形態和商業模式,讓這些特色資源突破有市場沒價格、有規模沒產值、有技術沒創新的困境,遼源市“以新消費引領業態轉型”,以品牌戰略重塑產業鏈價值鏈,提升遼源特色產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圍繞打造梅花鹿品牌,推動東豐與華潤旗下的東阿阿膠合作,打造皇家圍場1619品牌,形成鹿茸、阿膠、人參“滋補三寶”產品體系,深化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圍繞打造襪業品牌,推動北方襪業集團與威海南海國乒基地合作,打造遼源自主品牌“親相見”,推動遼源襪業向運動襪、冰雪裝備等專業領域延伸,加快向200億級產業集群邁進。圍繞打造林果品牌,推動東豐松子產業園與三只松鼠合作,發揮三只松鼠的品牌、平臺和渠道優勢,形成遼源松子全國化的品牌效應。圍繞打造蛋業品牌,進一步發揮金翼蛋品的品牌帶動作用,深度開發蛋類產品,讓遼源農產品進廚房、上餐桌、裝口袋。
創新發展再出發,奮輯爭先譜新篇。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指引下,在省委十二屆四次全會精神推動下,遼源市將以“三個轉型”為引領,推動遼源全面振興率先實現新突破。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