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人大常委會推進建設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
原標題:推進建設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京津冀協同發展根本要靠創新驅動。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人大常委會分別于11月24日、29日、30日審議通過了《關于推進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均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成為以協同立法服務保障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實施的又一標志性成果。12月12日,京津冀三地人大常委會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對《決定》進行深入解讀。
優勢互補
共同提升區域協同創新能力
天津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王澤慶表示,要加快建設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構建產學研協作新模式;要唱好京津“雙城記”,把北京科技創新優勢和天津先進制造研發優勢結合起來,提升科技創新增長引擎能力;河北要發揮環京津的地緣優勢,更好承接京津科技溢出效應和產業轉移。
近年來,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扎實推進,區域科技創新和產業融合發展水平持續提升,如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方面,2023年1月至11月,北京流向津冀技術合同5620項,同比增長6.6%,成交額653.8億元,增長77.6%。
“依托近十年來形成的務實、高效的立法協同工作機制,三地人大常委會主動謀劃、主動推進,及時作出這一《決定》,固化實踐中已有的成功經驗,為推進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提供有力法治保障。”王澤慶說。
集聚資源
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北京市人大常委會法制辦公室主任王榮梅介紹,《決定》共二十條,將推動創新資源在京津冀區域內有序流動、科學配置、開放共享、高效利用,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在北京與天津合作方面,將北京科技創新優勢與天津先進制造研發優勢相結合,拓展合作廣度和深度,共同打造區域發展高地。在北京與河北合作方面,將北京科技創新優勢與河北環京地緣優勢相結合,建立緊密的分工協作和產業配套格局;加強通州區與“北三縣”的創新合作,推動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在天津與河北合作方面,明確天津市與河北省圍繞化工產業、生物制藥、臨港經濟等加強創新合作。
根據《決定》內容,將推動創新要素流動,多措并舉培育創新生態。比如,加強高等學校聯盟建設,健全職稱資格、職業資格區域內互認制度;鼓勵設立市場化基金,完善互認銜接的科技創新券合作機制;共同建立異地遷移企業跟蹤服務機制,解決企業面臨的稅收優惠、員工子女入學、就醫、社會保障等實際問題;健全跨區域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協同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等。
握手協力
加強科技創新全鏈條合作
“我們將以《決定》的出臺為新起點,繼續與北京、河北科技主管部門‘握手協力’,聚焦推動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天開高教科創園建設,深化科技創新全鏈條合作。”天津市科技局副局長梅志紅說。
在推動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方面,將緊密對接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做實做強天津中心,立足我市“1+3+4”現代工業體系,在前沿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化、創新人才培育等方面集中發力,力爭未來5年,支持50項前沿技術項目,推動100項左右京津冀科技成果落地轉化。
在推動天開高教科創園建設方面,推動構建“一核兩翼多點”的發展格局,打造更適宜三地科技協同創新、成果轉化的創新沃土。到2030年,天開高教科創園力爭孵育5000家創新型企業,引聚萬名高水平人才,在智能科技、生命科技、低碳科技等前沿領域培育3—5個千億規模未來產業集群,為京津冀創新發展注入新動能。(記者 徐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