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山西省扎實推進深度節水控水——精打細算 用好水資源
素有“表里山河”“千泉之省”之稱的山西,卻是煤長水短,長期飽受缺水之困。打好深度節水控水攻堅戰,已經成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命題、時代命題。
近年來,山西省堅持貫徹“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大力開展國家節水行動,建立剛性約束機制、健全節水制度政策,著力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為全省高質量發展提供“水支撐”。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全省用水總量為72.07億立方米;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比2015年分別下降34.1%和38%;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63;用水效率指標進入全國先進行列。
實施節水行動
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
清水潤田,歲稔年豐。走進大禹渡灌區,看到的是豐收的糧田,聽到的是農民豐收的笑聲。
推進現代化灌區建設,抓住農業水價綜合改革這一關鍵。大禹渡灌區先行先試,開展水權分配、精準計量、節水獎勵等改革,實現了水資源高效利用、灌區持續運行、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等多重目標。
水是莊稼人的“膽”。芮城縣大王鎮觀后村種糧大戶張金滿又迎來了豐收,“小麥和玉米各澆了兩水,兩季加起來畝產過了2000斤。”
今年年初,灌區水網延伸到小山村。看著黃河水汩汩暢流入田,張金滿眉頭舒展,“有收無收在于水,澆一遍水頂一遍肥,莊稼躥得有勁頭。”他深有感觸地說,“灌區統一放水,咱按時接水。水量足,流得快,澆一畝地也就半個多小時。過去大水漫灌,井越打越深,管子越拉越長。如今利用節水噴灌,省時省水省錢!”
水資源短缺制約著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全省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123.8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有381立方米,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
量水而行、節水為重。近年來,我省深入實施國家節水行動,以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城鎮節水降損為重點方向,持續推動全社會節水,全面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
——做好節水頂層設計。出臺政策行動方案,勾勒起節水的總體框架和發展思路;修訂定額標準,嚴格許可制度,制定實施細則,完善了節水制度體系。
——強化節水指標管理。嚴格落實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控制行動,將用水總量和效率指標作為省、市、縣三級政府的目標責任考核評價內容,強化節水約束性指標管理。
——建立溝通協調機制。定期召開節水部門聯席會議,強化相關部門的協作;開展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凝聚部門合力,推動節水措施落地見效。
在呂梁市,強化智慧化計量管控。臨縣爭取本級財政資金,實施湫水河灌區農業節水改造,完善渠首計量設施,計量率達到100%;交口縣城鎮供水實行智慧化平臺管理,用水戶可以實時看到用水情況,按天、按月監測用水數據,及時發現跑、冒、滴、漏及浪費水資源的情況,織密取用水系統“保障網”。
在介休市,推進用水過程管控。對重點企業定期開展水平衡測試,年用水量20萬立方米及以上的工業用水戶,每3年開展一次水平衡測試,超過用水定額標準的企業要限期進行節水改造。目前,全市151個項目開展水平衡測試工作,對110個項目開展節水評價工作,從源頭上把好節水關。
落實以水定需
控制水資源利用上限
一直以來,農業灌溉是節約用水的“主戰場”。在運城市夾馬口引黃灌區,一場節水“重頭戲”精彩上演。
作為黃河上建起的第一座大型高揚程提黃灌溉工程,該灌區擔負著臨猗、永濟、萬榮3縣(市)101.11萬畝農田的灌溉任務。
在運行中,對全灌區農業用水實行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強化計劃配水和統籌調度,全過程監管泵站提水、干支斗渠配水、農民用水行為,對機組單耗、供水及時性平穩度、渠道輸水損失等指標進行全方位考核;試行農業分類水價和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依據農戶用水臺賬和用水定額,將灌溉用水精準調度到斗渠、精細分配到地塊,實現供水到斗渠、配水到農戶。
“有了夾馬口灌區引來的‘致富水’,豐收就有了保障!”家住永濟市張營鎮康壽村的農民景國華說,灌區讓農戶用“放心水”、交“明白費”,實現畝次用水量更少、澆地時長更短、單方水利用率更高。
如何精細用水?實踐中,我省把水資源作為最大剛性約束,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原則,堅持問題導向,在管住用水上狠下功夫。
——制定行業用水定額。完善了用水定額標準體系,修訂和制定用水定額538項,基本涵蓋了我省用水的主要領域和環節。
——強化節水日常監管。制定《山西省計劃用水管理辦法》,規范計劃用水行為,對年用水量在1萬立方米以上的用水單位落實計劃用水管理全覆蓋,開展百日節水管理、高校節水專項等監督行動,促進用水節水依規合法。
——加大非常規水源利用。合理配置和利用非常規水源,將非常規水源納入計劃用水統一管理,加強廢污水資源化利用,提升再生水、煤礦礦坑水的利用率。
中水管道直通生產車間,工業用水隨取隨用,在位于靈石縣的山西宏源富康新能源有限公司,因為有了再生水,這家年產能達210萬噸的焦化企業沒有了后顧之憂。
靈石縣是山西省的煤炭大縣,又是水資源先天不足的地區,全縣每年用于生活生產用水的指標僅有5300萬立方米,水量缺口高達2000多萬立方米。
如何破解水資源困局?2021年8月,靈石縣與中國水權交易所合作,依托全縣污水處理廠(站)生產的再生水資源,采取協議轉讓的方式,由縣水利局與山西宏源富康新能源有限公司、山西聚源煤化有限公司、靈石縣中煤九鑫焦化有限責任公司3家企業達成供水協議,年實現轉化利用再生水720萬噸。
從全省來看,2022年我省非常規水源利用量6.39億立方米,占全省總用水量的8.9%,占比排名位居全國第三位。
創新控水機制
激發節水內生動力
清水潺潺,候鳥翩翩,市民悠閑地漫步在太原汾河兩岸,享受這份愜意與自在,美好的這一切因水而生。
作為一個典型的缺水型城市,從2018年開始,太原市圍繞用水總量及強度雙控、節水載體創建、強化監督檢查、深化節水宣傳等方面開展工作,不斷夯實全市節水控水的政策措施,全面創建并鞏固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成果。
就拿公共機構節水型載體創建來說,抽調精干力量組成工作專班,全面動員全市公共機構參與,掀起了市級機關、事業單位的創建熱潮,工作專班對參加創建的機構進行全程專人指導,提出整改意見,組織現場觀摩,大幅提高了創建通過率。2022年共計創建節水型機關49個、節水型事業單位87個。
節水需要政府推動,更需要充分調動市場的力量,激發節水的內生動力。山西省開展節水型社會達標創建、水權市場化交易、水資源稅改革等,激發各行各業節水的主動性,做好節水這道“必答題”。
——健全節水政策制度。推進水價改革,強化水資源稅征收,激勵水權水市場發展等政策,全方位調動用水主體節水內生動力。
——樹立節水典型示范。聯合行業主管部門,推動節水型灌區、企業、高校、公共機構單位等載體創建,打造重點行業節水載體示范典型。截至去年底,全省308家省直公共機構建成節水型單位,全部省直機關、70%省屬事業單位建成節水型單位,6家公共機構被命名為水效領跑者。
——加大節水宣傳力度。聯合相關單位持續開展青少年節水護水公益系列活動,深耕青少年節水宣教領域,打造節水宣傳教育特色。
高校節約用水有潛力可挖。太原理工大學是首批“山西省節水型高校”,榮獲“太原市節水型校園”“國家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單位”等稱號,是我省高校節水的“排頭兵”。
建設地下管線地理信息系統,通過3D圖像展現了各種管網鋪設構造結構,實現了節水節能數字化、精細化、智能化管理;定期的水平衡測試和常態化動態測量,解決了一些隱蔽的管網漏損問題;通過無水小便器的改造,衛生間便池改裝使用紅外線沖廁裝置,節水效果提升15%左右……
省節約用水辦公室主任馬素青表示,對一個缺水省份來說,節水任重而道遠,我們將對照國家節水行動和黃河流域深度節水控水行動要求,優化水資源配置,健全制度政策體系,聚焦取用水定額管理,強化依法監督手段,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實現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節約集約的根本轉變,以節約用水擴大發展空間,助力山西高質量發展。(記者趙建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