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河區:這家博物館滿滿“鄉愁記憶”
近日,走進巴彥淖爾市臨河區曙光鄉治豐村的塞外珍坊民俗館,鋤頭、爬犁、背篼、笸籮……一件件“老物件”呈現在眼前,鮮活的農耕記憶與鄉愁撲面而來。
“這家鄉村博物館體驗感太強了,從這里能找到小時候所見、所使用過的老物件,墻上掛滿了各種各樣的農具,地上擺放著老式柜子、桌椅和各種生活用品。仿佛回到了小時候,感觸特別深。”正在參觀的市民高女士說。
塞外珍坊民俗館內設有農耕文化館、河套民俗館和偉人紅色收藏館等10個展館,共有民俗物品、農耕用具、舊電器以及字畫等500種藏品42000余件。這些散落在田間地頭的文化遺產,如今已經成為治豐村展示鄉土文化、活躍民間交流、促進文旅融合的重要平臺。
“與城市各類博物館不同,這家博物館主要陳列是反映鄉村文化和紅色文化的物件,讓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人產生共鳴。” 曙光鄉黨委書記張弘波告訴記者。
談到創辦塞外珍坊民俗館的初衷,負責人劉文帥介紹,館內以“記得住鄉愁”為主線,以建設“最美鄉村”為新時代使命,深入挖掘河套文化的歷史內涵,展示了河套地區悠久的農耕文明。
“我是一個無線電愛好者,從小就對新事物好奇,小到手電筒大到黑白電視機,都要拆開來研究一番。有一次去山東出差,在一個舊貨市場里,看到成堆被分解的舊電器,我感到很可惜,于是就高價買了幾十件收藏。”劉文帥說,“隨著積累的老物件越來越多,最終有了這家博物館。希望通過這些展品,讓老人找到過去的記憶,也讓后人了解過去的歷史。”
漫步在塞外珍坊民俗館,仿佛穿越了好幾個世紀,每個物件都在訴說著往昔的崢嶸歲月,每張照片都記錄著一段情感濃厚的歷史,各種各樣的老物件聚攏起來,就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和一部難忘的歷史。
“‘塞外珍坊’是集文旅康養、民俗追憶和教育傳承為一體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教育基地,吸引眾多市民前來參觀,不僅能讓更多市民了解河套文化,還為鄉村帶來了人氣和經濟效益,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地,走出一條文化賦能鄉村振興之路。”張弘波介紹。
近年來,曙光鄉黨委將傳統文化資源、紅色黨建引領和美麗鄉村治理深度融合,通過邀請抗戰老兵、鄉賢能人和黨員干部帶隊觀摩,講老物件歷史、講黨的故事、講親身經歷,將“緬懷傳承、艱苦奮斗”的紅色精神融為加強群眾教育和拓展鄉風文明的“主打色”,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記者 薄金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