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看山西 | “振興”有路 文旅融合風帆勁
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有涼風冬聽雪。
在山西省長治市上黨區,有一個名為振興村的地方,這里蒼松滴翠,別墅林立,亭臺樓閣點綴其間,清新雅致的景色頗像一幅油畫,所見之處皆是驚喜。
村口的振興二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仿佛訴說著太行山里的發展故事。
轉型為要 在產業振興的道路上破浪前行
上黨區振興村前身為關家村、郜則掌村和向陽村。三個村依山而建,村偏路陡,村民常年生活在落差一百多米的山溝里與山坡上,煤炭是當時唯一的主導產業。
“煤炭總有挖完的一天,現在離不了,將來靠不住。”振興村人未雨綢繆,經過無數次論證探討,達成了三大共識:以企帶村建設新農村、以工帶農壯大集體經濟、以商帶戶發展鄉村旅游。
沿著這個思路,依托煤礦帶來的資金積累,振興村以村屬企業振興集團為依托,通過民企變村企、資源變資產、村民變股民,不斷促進產業升級,壯大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增收,走上了由“黑”轉“綠”的發展新路。
自然風光獨具風韻,知名景區近水樓臺。振興村毗鄰河南紅旗渠、焦作云臺山,與皇城相府、太行山大峽谷相距不遠,依托這些資源發展旅游業,不僅條件成熟,而且得天獨厚。
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加速新舊動能轉換,振興村有優勢、有潛力、有基礎。
起初,該村黨支部一班人給股東們做工作,拿出煤礦40%的收入投資鄉村建設和轉型產業。從開辦洗煤廠、建材廠,搞運輸、商貿,到發展現代農業、文化旅游、培訓教育,數次嘗試后,振興村的轉型之路越來越清晰。
2018年,振興小鎮入選國家4A級旅游景區。隨著人流、物流的聚集,該村緊扣鄉村振興主抓手,加緊布局產業格局,逐步形成多點支撐、多業并舉、多元發展的產業發展格局。
同時,以游客新體驗為中心,打造凸顯文化魅力、歡樂互動、科技亮點的全新國潮文化項目——振興不夜村,將上黨文化、傳統文化、美麗夜景及民俗演藝等有機結合,積極構建夜游、夜賞、夜食、夜購、夜宿“五夜”產品體系,年接待游客100余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到5000余萬元,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如今,振興村正在抹去煤炭依賴的烙印,不斷在產業振興的道路上突破前進。
文旅賦能 讓升騰的“煙火氣”煥發新活力
每到假期,振興村景區的游人便比平時多不少,尤其到了晚上更是摩肩接踵,異常熱鬧。
景區內沿街的一排排商鋪中,特色美食層出不窮,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驢肉甩餅、羊湯,還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豬湯、振興十大碗等。
35歲的村民袁燕飛在景區步行街經營著一家燒烤店,“小時候,這里都是土路,現在成了步行街,是村里最熱鬧的地方。”袁燕飛指著店外寬闊平整的大街,感慨地說。
“在家門口就業,能陪伴孩子,陪伴父母。如今來村里的人越來越多,光國慶期間,每天就能掙2000多元。”讓袁燕飛用一個詞形容現在的生活,他脫口而出兩個字:幸福!
為確保鄉村旅游的鄉村特色,豐富吃住游購娛的旅游產品體驗,近年來該村推出了吃農家菜、住農家屋、購農產品、體驗農事活動等旅游項目,鼓勵農民建設農家樂170余戶,民俗酒店6處,民俗養生9處,容納2000人就餐的生態酒店1處,不僅讓游客感受到鄉村濃郁的煙火氣,還為本地村民提供更多的就業平臺和致富機會。
據振興新區黨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王曉靜介紹,早在2012年3月,振興村就開始舉辦中國振興根祖文化旅游節,這是該村嘗試突破發展的一大舉措,以節慶活動為依托,通過文化、旅游、農業相結合的方式,打造文化旅游品牌。
文化旅游節串聯了振興村生產生活設施與自然人文景觀,也通過民俗演藝與景區游玩項目勾連了傳統與現代,由此掀開了振興村文化興旅的序幕。
從“春節嘉年華”到正月十五元宵燈會,從二月十五根祖文化藝術節到五月端午民歌大賽,從九九重陽金秋文化旅游節到國慶節文藝晚會,振興村通過豐富旅游產品和旅游營銷策劃,形成了“季季有看頭、常年不斷線”的文化風景線。
文化內涵與經濟產業相共生,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相映襯。振興村通過三產發展與農業增收融合,2022年各項產業上繳國家稅費1.17億元,村集體收入690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5.69萬元。
固本思源 守護文化根脈培育振興動能
家家戶戶門前掛著的家訓,以“仁、義、禮、智、信、賢、德、文、明”命名的道路,以“二十四孝”為主題的孝廉公園……在振興村,隨處能感受到的傳統文化,為游客打造出獨特的鄉村“文化磁場”。
“鄉土記憶不能在村莊建設中被抹去。”振興新區黨委書記牛扎根堅定地說,“生活越來越好,大家都急于追求物質上的富裕,但我們不能讓精神上出現匱乏。”盡管振興村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但村里的傳統文化并沒有被忘記。
早在新村建設之初,村里就定下“三不”原則:對原有生態植被不破壞、對原有山水景觀不改變、對原有古建遺跡不拆遷,以保障農耕文明傳承、傳統民居保護和現代功能開發達到和諧統一。
振興村將一些相對完整的古建院落保護下來,并對一些重要歷史遺跡進行了修復,舊址重建了槐蔭寺,新建了具有北方民居特色的茅草屋、振興壇和振興閣。
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該村挖掘本地獨特的文化資源、為游客提供鄉村“文化產品”,以滿足人們對于鄉村文化的追求。
除了建起民俗文化長廊、孝廉公園等傳統文化教育陣地,振興村先后推出以體驗農耕文明、民俗特色為主的“金”色文化;以傳承革命精神、先烈遺志為主的“紅”色文化;以牢記傳統美德、歷史根脈的“古”色文化。
良好的村風民風也是一個村莊發展的精神支柱。“我們村歷來比較注重孝文化,特別是每年的九九重陽節,將鄰近村里的近千名老人都請來,進行免費體檢,發放慰問品,拍攝全家福,舉辦長街宴,讓中華民族愛老敬老的美德扎根在每位村民心中。”牛扎根介紹,村里還成立了紅白理事會,負責打理全村喜事和白事,遏制了相互攀比擺酒席的不良風氣。
以“康”為主題、“養”為特色、“旅”為紐帶,振興村從生態環境、民居建設、景點挖掘、文化傳承等多方面入手,精心打造、匠心獨運,為鄉村旅游開拓新的可能性。
朗朗晴空,徐徐微風。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如今,一幅令人向往的田園生活畫卷正在這片土地上徐徐展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