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工進身“采煤師”(錦繡中國年·新春走基層)
在黃河“幾”字彎腹地的內蒙古鄂爾多斯,深埋上億年的“地下烏金”,源源不斷地給國內20多個省市區冬季供暖提供燃料。
在超大采高智能綜采工作面,直徑4.3米的挖煤機滾筒緩緩向前,86個耐磨型截齒,將煤快速剝離、粉碎……位于鄂爾多斯的國家能源集團神東煤炭上灣煤礦一片繁忙。
在上灣煤礦調度智慧中心,巨大的電子屏幕讓記者頗為震撼:切割、破碎、裝車、運輸、洗選……產煤各環節一覽無余;隨著鼠標點擊,128臺井下支架的“三維分身”,在綜采面數字孿生系統里展現得一清二楚。
“得益于新技術,我們現在是采煤不見煤!”上灣煤礦機電副礦長王旭峰說。上灣煤礦一年產煤1600萬噸,一天就能產煤5萬噸,相當于70年前全中國半天的煤炭開采量。
“我2009年剛來礦上時,勞動強度很大,正趕上礦里搬家倒面特殊時期,一個月瘦了十幾斤,每天吃飯拿筷子的手都抖。”上灣煤礦綜采二隊隊長苗玉春向記者回憶。
有了科技賦能,煤礦井下作業條件已大變樣:智能巡檢、鉆孔、掏槽、噴漿等16類機器人齊上陣,給一線人員減了不少擔子。“我們現在搞技術升級,就是為了降低礦工的勞動強度,實現從‘黑領礦工’到‘金領采煤師’的轉變。”上灣煤礦黨委辦主任劉勇強說。
井下礦生產不停,露天礦也開足馬力。在準格爾旗的國能準能集團黑岱溝露天煤礦,一輛輛運輸重卡來往不停,井然有序;重5300噸的吊斗鏟,大臂足足有110米長,一斗下去最多可挖巖石90立方米。
黑岱溝露天煤礦黨委工作部副部長黃亮亮介紹,礦場實現了自動布孔、精準裝藥,孔位誤差由20厘米降至10厘米以內;高臺階拋擲爆破與吊斗鏟倒堆工藝技術,每年可節約2萬多噸標準煤,減少運輸剝離物超過1500萬立方米。今年1月,準能集團煤炭剝離量完成1934.4萬立方米,超月計劃334.4萬立方米,實現首月“開門紅”。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4年02月20日 第 02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