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程再啟 江蘇科技創新潮正涌
開年即開工,開工就是實干。從“新春第一會”到省政府新聞發布會,連日來,江蘇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號角嘹亮。新征程上再出發,放眼全省,以科技創新為筆,江蘇高質量發展的圖景正被描繪得愈發鮮亮。
創新主力百花齊放
從大年初五開始,江蘇科邁液壓控制系統有限公司的工人們就陸續到崗,拉開了新春奮斗的帷幕。企業目前已是滿負荷生產。作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科邁液壓在國內最早研發出負載敏感比例多路閥,產品廣泛應用于工程機械、礦山設備、市政車輛等領域,能實現在復雜工況下多執行機構高精度復合動作控制完成作業任務,國內市場占有率達30%。“一季度是工程機械企業生產最忙碌的時候,我們正在全力保障產品供應。”該公司負責人說。
位于南通的勢加透博潔凈動力如皋有限公司,同樣正加足馬力,加速生產燃料電池無油離心空壓機。“空壓機作為燃料電池系統的核心零部件,具有設計難度高、故障率高、功率密度需求高等挑戰,是產業鏈中急需解決的問題。”該公司總經理助理周舒琴告訴記者,公司自2019年正式運營起,就始終專注無油葉輪機械的研發及產業化,每年研發投入超過產值15%。5年來獲得相關專利近百項,并創造性地提出了“兩級增壓+高速直驅+動壓氣浮軸承”的全新設計思路。“預計到2025年,我們將年產5萬臺無油葉輪機械,實現科創板IPO,帶動產業鏈上下游緊密合作,持續服務于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在我省,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創新賽道。全省科技型中小企業達9.4萬家,科創板上市公司達110家,數量均居全國第一。在過去的一年中,我省先后出臺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10條政策和支持民營企業參與重大科技創新12條措施,深化高新技術企業“兩減兩增”便利服務,高新技術企業總數超5.1萬家;開展“企業創新服務月”活動,科技型中小企業約占全國的17%;舉辦省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對接會,新增科技貸款超2200億元,發放“蘇科貸”超100億元……一項項硬舉措之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實現新提升。新年再出發,我省也將大力培育創新型領軍企業和獨角獸公司,組建10個高水平創新聯合體和8家概念驗證中心,力爭高新技術企業超5.5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超10萬家。
在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郜軍看來,企業要進一步發揮科技創新主體作用,構建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需要繼續扮演好三個角色。“作為出題人,要緊貼市場需求、技術需求開展科研,讓技術創新更加精準高效;作為出資人,要加強在人才培養、科研資金等方面的投入,推動形成具有自主研發能力的團隊;作為受益人,要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帶動產業轉型升級。”
未來產業鋒芒漸顯
江蘇“新春第一會”指出,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既要關注產業的未來,又要布局未來的產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日前,芯三代半導體科技(蘇州)股份有限公司在江蘇證監局辦理輔導備案登記,擬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第一年做出產品樣機,第二年形成批量銷售,2023年銷售10億元左右……2020年年底由江蘇產研院/長三角國創中心引進,并采用“撥投結合”方式進行培育孵化的芯三代,其發展速度之快無疑是未來產業強勁潛能的真實寫照。“碳化硅行業正在井噴。未來,光伏、動車、電源等多領域都會用到碳化硅芯片控制元器件。其中,外延環節是產業鏈的關鍵環節,目前約占碳化硅產業價值的30%。”該公司執行總監韓躍斌告訴記者,目前企業已經實現了6至8英寸碳化硅外延設備的自主安全可控。“我們希望為江蘇成為第三代半導體產業高地積極貢獻力量。”
去年11月份,省政府印發《關于加快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指導意見》,提出重點打造“10+X”未來產業體系。在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戰略規劃部相關負責人郭建路看來,打開未來產業新空間,在該指導意見的基礎上,江蘇還需要進一步出臺細則規劃,明確每一個未來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搭建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實現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成立未來產業專項資金,實現超前布局;建立未來產業專業化園區,讓項目更好落地,形成集聚效應;加強相關專業人才培養。“江蘇現有產業基礎很大部分基于化石能源。因此,合成生物學或將成為江蘇產業實現彎道超車的重要著力點之一。”他告訴記者,目前,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正在積極針對江蘇合成生物學作相關戰略研究。
關于未來產業,更多的江蘇作為已在路上。省科技廳高新技術處處長李子陽透露,近期,省科技廳正在研究制定《加快科技創新引領未來產業發展“5個100”行動方案(2024—2026年)》。“未來3年,我們將推進100項前沿技術、研制100項標準規范、開發100個應用場景、培育100家示范企業、升級100家科創園區,建立從‘技術策源-應用牽引-企業孵化-產業集聚’的未來產業全生命周期培育體系,為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有力的支撐。”
主承載區加速奔跑
全國重點實驗室達23家,占全省近四分之三;中國科學院麒麟園區基本建成,中國科學院大學南京學院和8家“中國科學院系”研究院入駐;培育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40家,與省產研院共建專業所17家,科技企業孵化器績效評價連續3年居全國首位……加快建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主承載區,南京正加速奔跑。在2023自然指數—科研城市全球排名中,南京升至第6位,國家創新型城市評價居全國第4位。
“南京將以深化科技體制綜合改革為引領,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南京市科技局局長趙成軍表示,接下來,南京將積極鍛造“創新鏈”,推進國家第三代半導體、EDA、高性能膜材料等平臺建設,深化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預研培育;提升“產業鏈”,統籌傳統產業煥新、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加快構建“4266”產業體系;激活“資金鏈”,持續深化國家級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出臺推動科創金融高質量發展政策措施;建強“人才鏈”,深化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和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努力為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盡展才華創造良好環境等。
緊扣國家戰略需求,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在過去的一年里,位于南京的紫金山實驗室佳音不斷:行業首個“智驅安全網絡”一體化架構的大網級應用,兩項未來網絡試驗設施重大應用,6G全頻段全場景普適信道建模與仿真技術,5G高精度室內定位技術,國內首款內生安全200G DPU芯片、內生安全擬態調度器芯片等系列重大成果相繼發布。“我們將深入探索科技成果轉化的紫金山實驗室路徑。”中國科學院院士、紫金山實驗室主任尤肖虎表示,未來,實驗室將全力推動一批領先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在東數西算、低空經濟、衛星互聯網等新興應用場景開展應用。同時,結合紫金山科技城和紫金山科技產業發展集團的創建,引入“撥投結合”等新機制,打通實驗室科研成果與重點行業需求之間的壁壘,探索出一條貫通式重大科技成果轉化路徑,打造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紫金山實驗室新模式,賦能江蘇相關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培育發展。(洪姝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