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鄉野 大有作為
2021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
有這樣一支隊伍——科技特派員,他們用心用情宣傳貫徹黨的“三農”政策,不遺余力傳播農業科技,勇做科技創新創業領頭羊,勇挑帶領鄉村脫貧致富重擔,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揮了重要作用。
科技特派員制度是習近平同志擔任福建省省長期間,在南平市探索農村工作機制推行的一項創新實踐。2002年,科技部總結了南平科技特派員實踐經驗,在西北五省區開展科技特派員試點工作。在浙江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親自倡導、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科技特派員制度。他曾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導推動建立科技特派員制度。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對科技特派員制度推行20周年作出重要指示。
19年來,浙江矢志不渝踐行習近平同志指示精神,一任接著一任干,久久為功抓落實。科技特派員制度在之江大地生根發芽、蓬勃發展,點亮了農村發展的科技之光,架通了農民增收致富的橋梁,延長了農業產業鏈,結出了累累碩果。
“授之以漁”,科技下鄉送來“財神爺”
2003年4月8日,浙江首批100名科技特派員踏上征程。他們來自浙江大學、中國水稻所、浙江省農科院等國家及省級高校科研院所,平均年齡僅38歲。
2003年4月24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到淳安縣楓樹嶺鎮下姜村調研。聊起如何解決貧困問題,村民們說:“缺人才,缺資金,缺技術。”習近平同志說:“省里研究一下,給你們村派一個科技特派員來。”
在習近平同志的關心下,作為浙江省派到基層的第101名科技特派員,省中藥研究所教授級高工俞旭平不久就來到這個集庫區、老區于一體的山村,一干就是十幾年。俞旭平積極引進新品種、新技術和投資項目,培育農村合作組織,幫助鄉親們種起了梔子樹、杭白菊等特色中藥材。昔日的貧瘠鄉鎮,如今已是遠近聞名的“浙江省中藥材之鄉”。到2017年,楓樹嶺鎮中藥材種植面積達1.4萬畝,全鎮中藥材年總收入5985萬元。
十多年的科技特派員經歷,成了俞旭平奮斗芳華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先后獲評全國優秀科技特派員、浙江省功勛科技特派員、浙江最美科技人。“與村民們之間的深情厚誼將永遠珍藏在我內心深處。”他說,“作為科研人員,一定要踏踏實實做事,認真對待手頭上的每一項工作。”
從2005年起,浙江全面推開科技特派員制度,并在全國率先實現每個鄉鎮都有一名科技特派員。他們牢記使命,幫助當地制訂產業發展規劃,把先進農業科技和現代理念帶給農民,把資金、技術、信息等一系列要素導入農村,激發農業農村創業活力,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
地處大山之中的麗水市縉云縣大源鎮龍坑村,人多地少矛盾十分突出。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強利用這里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動員當地農民在荒山上種植黃茶,讓偏僻山鄉變成“千畝黃茶第一村”。目前有293戶農戶種植黃茶,總種植面積達1500多畝,投產茶園平均畝產值2.1萬元。
浙江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包崇來,被派駐到麗水市青田縣章村鄉。他手把手教會了當地農民種植高產茄子新品種,示范戶畝均收入從3000元增加到8000多元。如今,茄子產業已成章村鄉的農業支柱產業,累計增收5800萬元。
2005年,浙江大學教授汪自強來到溫州市泰順縣萬排鄉時,當地農民種植甘薯年收入只有1000元。他為當地引入兩個甘薯新品種,第二年,村民種植甘薯人均收入就多了500元。此后十幾年,他每年約有80天都在田間地頭為群眾服務,為當地引進農作物新品種129個,幫助當地農民增收10倍。
19年來,浙江省、市、縣三級累計派出科技特派員2萬人次,其中個人科技特派員1.7萬人次、法人科技特派員36家、團隊科技特派員504個;累計推廣新品種新技術1.7萬多項次,技術培訓12萬多場,培訓680多萬人次。
科技特派員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用專業特長積極培育、壯大當地特色產業,使“茶葉之村”“竹子之鄉”“紅糖之鎮”“柑橘之縣”遍布全省。群眾紛紛表示,科技特派員把知識帶到哪里,哪里的百姓就富了。可以說,科技特派員成為農民心中當之無愧的“科技財神爺”。
截至2015年,浙江省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的絕對貧困現象,在全國率先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科技特派員作出了重要貢獻。
打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
19年來,浙江省廣大科技特派員牢記習近平同志囑托,把學問做在田間地頭,把論文寫在大山深處。
金華市武義縣被譽為“中國香菇之鄉”。由于傳統種菇方式落后,菌農們自己做菌棒不僅辛苦,需要幾天幾夜守著不睡覺,且成品率沒有保障,許多年輕人都不愿意干這一行。2011年,武義縣科技局組織創辦了食用菌有限公司,創新科技推廣和服務模式。由企業提供資金,浙江省農業科學院食用菌專家蔡為明帶領科技特派員團隊為公司提供技術支持。
武義縣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自從武義縣被確定為浙江省農業科學院事業法人科技特派員結對服務對象以來,合作方式由單純建基地、做示范、搞培訓,向聯合攻關、協同創新、合作經營轉變,真正實現產學研一體化,實現農民增產增收和高校改革發展的雙贏共享。
2006年,派駐麗水市的浙江農林大學教授斯金平在與農民打交道的過程中,總結出一個經驗:一定要讓新技術簡單化、平民化。一個初中文化水平的農民,到他這兒學習幾天就能掌握整套種植技術。
鐵皮石斛是珍貴的中藥材,針對大棚種植成本高、風險大、技術復雜,有的農民進不了這個產業的問題,斯金平團隊又進一步研發出巖壁附生、活樹附生、立體栽培、盆栽等新型栽培模式,開發建立“不砍樹也能富”的近野生栽培新模式,適合更多地區的農民種植。這種模式得到認可,由斯金平團隊和浙江森宇實業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鐵皮石斛品種選育與高效栽培”項目獲2016年度浙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科技特派員不能只局限在某個項目某個點,一定要著眼于全產業。”這是斯金平一直以來的理念。除傳統鐵皮楓斗和鮮品外,斯金平團隊和行業內龍頭企業合作開發了鐵皮石斛顆粒劑、膠囊、片劑、浸膏、口服液、飲料等附加值較高的精深加工產品。
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著農民賺……19年間,浙江科技特派員任勞任怨、無怨無悔地耕耘在“三農”事業上。據統計,截至目前,浙江省級科技特派員共牽頭實施科技項目9515項,支持發展農業企業432家,建立利益共同體1632家,解決農村勞動力就業204.1萬人,創建各類科技示范基地120多萬畝,實現經濟效益98.58億元。
浙江實踐充分證明,科技特派員這一源于基層探索的制度創新,填補了農技服務空白,打通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滿足了廣大農民的迫切需求。這一制度也為廣大農技人員服務“三農”、把論文寫在大地上開辟了有效途徑,搭建了廣闊舞臺。
從“精準施策”到“高質量推進”,“浙江實踐”在創新中不斷完善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創新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支撐。要堅持把科技特派員制度作為科技創新人才服務鄉村振興的重要工作進一步抓實抓好。廣大科技特派員要秉持初心,在科技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不斷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有了思想引領,科技特派員制度在浙江大地萌芽、發展并不斷成熟,成為浙江加快農業現代化和促進農民持續增收進程中一項重要制度創新、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實踐表明,唯有精準選派才能實現精準幫扶,唯有系統幫扶才能提升農業農村整體科技經濟實力,唯有與時俱進才能保持鮮活生命力和先進性。
精準謀劃,高站位開展頂層設計。浙江省委、省政府從工作伊始就高站位做好謀篇布局。2003年至今,浙江科技特派員制度由最初在全省最不發達的100個鄉鎮開展試點,到2005年在全省欠發達地區全面推行,2008年選派隊伍從個人科技特派員擴展到團隊和事業法人科技特派員,再到2017年進一步向全省域拓展,通過由點帶面、分步實施,確保制度在試點摸索、積累經驗中完善發展。省級選派科技特派員把省級及以上高校和科研院所作為選派渠道,較好地確保了隊伍的高質量,也為高層次科技專家下沉并服務基層暢通了渠道。2003年以來,先后出臺《關于向欠發達鄉鎮派遣科技特派員的通知》《關于全面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的通知》等一攬子政策,形成了省市縣三級聯動、系統支撐科技特派員制度發展的良好工作格局。從2017年開始,科技特派員工作制度得到進一步完善,省級個人科技特派員項目經費標準由每人每年5萬元提高到10萬元。
精準選派,高水平對接地方需求。為突出問題導向,做到有的放矢,浙江省特派員工作從需求對接階段就強調供需雙方對接要精準。首先,雙向選擇,擇優選派。在地方提出選派需求后,管理部門匯總需求并面向省屬高校院所公開發布和征集,將結果匹配后再返回地方二次選擇或調整,確保精準對接、雙向選派。其次,一人派駐,團隊支持。雖然每個鄉鎮只派駐一名科技特派員,但這名特派員后面是派出單位的強大團隊支撐。一旦科技特派員在鄉鎮遇到技術方面的問題,各派出單位都能充分調動資源,全力幫助解決。再次,提高選派質量,不搞“拉郎配”,對不能滿足基層需求的及時進行動態調整。選派人員是真正扎根基層服務農村,真正通過“選”和“派”的程序,帶著任務、項目和資金到農村一線,服務期限兩年,扎根地方每年3個月以上。
精準服務,高質量支撐產業發展。全省在原一鄉一名科技特派員的基礎上,建立了法人和團隊科技特派員制度,進一步發揮高校院所整體力量服務于縣域經濟和區域特色產業,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上下聯動、協同推進的特派員服務體系。針對派駐地產業特色和農民實際需求,不斷探索總結推廣有效的科技服務模式,形成了“1人+1鄉”的個人科技特派員服務模式、“1隊+1業”的鄉村團隊科技特派員服務模式、“1企+1策”的工業團隊科技特派員服務模式、“1家+1縣”的法人科技特派員服務模式。隨著脫貧攻堅任務的完成,科技特派員工作的重點從帶動欠發達地區脫貧脫困向支撐全省農富民強轉變。目前,除省財政重點支持的加快發展地區外,發達地區也可申請派駐科技特派員,經費由地方自行解決。2017年,為延長農業產業鏈條,支撐農村綜合經濟發展,科技特派員專業領域開始由一產逐步向二三產拓展,當年省派非農專業個人科技特派員占比約13.6%,2019年已提高到16.2%。
精準管理,高效率保障制度運行。為實現科技特派員制度高效運行,浙江省不斷強化政策保障、優化管理模式。浙江省規定,對開展農村科技公益服務的特派員5年內保留原單位工資福利、崗位、編制,工作業績納入科技人員考核體系。省委、省政府每兩年表彰一批優秀科技特派員和特派員工作先進集體,至今有406家單位、1621人次獲表彰。每兩年對市、縣科技特派員的工作表現和服務進行評價,確定等次。縣(市、區)對縣域內派駐的特派員工作績效進行評價,結果通報派出、派駐單位,確保科技特派員工作干出實效。通過建立科技特派員信息化管理平臺,簡化合同簽訂模式等方式,進一步提升管理效率。
以“四個更加突出”讓科技特派員到基層更加大有作為
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調研時指出,要深入推進科技特派員制度,讓廣大科技特派員把論文寫在田野大地上。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科技特派員制度凝結著習近平總書記對“三農”工作的深邃思考和實踐探索,是浙江做好“三農”工作的“金鑰匙”,是習近平總書記留給浙江的寶貴財富,具有歷久彌新的時代價值和影響深遠的實踐意義。
新階段賦予新使命,新任務提出新要求。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科技特派員將承擔更加重要的使命,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科技特派員制度是一項源于基層探索、群眾需要、實踐創新的制度安排。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特派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2020年12月,浙江省出臺《關于進一步深化科技特派員制度的實施意見》,推動科技特派員制度在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發揮更大作用。堅持發展科技特派員制度作為堅定不移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沿著“八八戰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的應有之義,在實踐中要體現“四個更加突出”,堅定不移地將科技的旗幟插遍縣鄉村。尤其是要聚焦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立足山區26縣發展實際,依靠科技賦能山區26縣跨越式高質量發展,推動科技特派員扎根山區26縣發展,為浙江省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提供有力支撐。
更加突出精準選派,把最優秀的科技人員選派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好鋼用在刀刃上,科技特派員要用在基層群眾的急需處。堅持“個人自愿、雙向選擇”原則,讓科技特派員特點和優勢與各地需求更加精準對接、擇優選派。進一步拓寬選派視野,打破專業、身份、地域等各種界限,將選派單位從原來19家涉農高校院所拓展到全省高校科研院所,選派專業從原來的農業相關拓展到機械設計、電子商務、市場營銷、創意設計等領域。不僅要在省內選,而且也可以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選,真正把那些有情懷、有能力的人選派下去。科技特派員作為浙江山區26縣和發達地區產業高質量發展很重要的人才隊伍和支撐,要圍繞“一縣一產業”,按照“一業一支隊伍”的配置思路,推動26縣將科技特派員作為地方人才工作的重要抓手,由縣(市、區)政府組織相關部門進行統籌管理和系統配置。
更加突出政策鼓勵與市場激勵相結合,讓科技特派員“名利雙收”。要繼續用好政策鼓勵的指揮棒,對科技特派員拿出看得見、摸得著的鼓勵措施,特別是要在工作經費、福利待遇、職稱評定等方面給予傾斜,把基層導向、實干導向鮮明地樹立起來。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激勵作用,改變以往過多強調科技公益性扶持和無償服務的做法,加快推進科技特派員分配收益制度改革,鼓勵科研人員通過技術入股、知識產權入股、領辦創辦企業等方式,與服務對象結成利益共同體,讓科技特派員付出越多、得到越多、成果越大、收益越大。
更加突出嫁接推廣融合,推動科技特派員制度多領域、全區域落地生根。積極探索新型科技特派員跨界、跨區域服務模式,加快服務領域向產前、產中、產后全面拓展,向生產、生活、生態全面拓展,向農業、工業、服務業全面拓展。要突出力量整合,鼓勵個人特派員之間廣泛開展合作,加強生產、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技術集成。深化團隊特派員制度,幫助縣(市、區)培育一個產業或做大做強一個產業。引導法人特派員與結對縣(市、區)共建多種形式的產學研聯合體、技術創新合作組織。
更加突出創新治理,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格局。加強對省級特派員和團隊、法人特派員工作的第三方評價,確保特派員工作真正落到實處、做出成效。將特派員工作作為地方經濟和科技工作的重要抓手納入地方政府年度工作內容。鼓勵有能力的特派員掛職科技副(鄉)鎮長、駐村第一書記。進一步提升特派員在服務地方鄉村振興和經濟發展中的咨詢建議權和話語權,把科技特派員的真知灼見吸納到黨委政府的相關決策中來。
(調研組成員:光明日報記者陸健,浙江農林大學浙江省鄉村振興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教授潘偉光,浙江省科技廳農村處〔科技特派員辦公室〕處長錢玉紅;執筆:陸健)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