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實招助返鄉創業就業
春節越來越近,不少農民工返鄉,并考慮著開春后就近找一份工作,既不再奔波,又方便照顧家里的老人和孩子。
相關想法無可厚非,而且正越來越成為現實。近年來,隨著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等戰略的實施,以及東部地區部分產業不斷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中西部地區發展步伐加快,當地居民有了越來越多的就近就業選擇機會。數據顯示,2020年,跨省流動農民工7052萬人,比上年減少456萬人;中西部地區輸出農民工17481萬人,比上年減少189萬人,農民工就近就業比率明顯提高。
盡管如此,仍有部分農民工難以就近找到理想的工作。這是因為,相比東部發達地區,中西部地區有些行業產業發展落后,尤其是服務業的發展還不夠理想,而服務業恰恰是吸納勞動力的“大戶”。同時,部分農民工缺少專業技能,多從事建筑、裝修、搬運等勞動密集型行業或做小本生意,不符合當地一些用工單位專業化、技能化需求;有些農民工雖然創業意愿強烈,但往往受限于資金、技術、項目、服務等因素,顧慮重重。這就需要有關地區在優化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環境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盡快拿出管用的辦法措施。
創造氛圍,鼓勵鄉村能人返鄉。返鄉農民工前期在城鎮就業時,普遍積累了一定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而且這部分群體懂農村、想法活,容易成為鄉村全面發展的能工巧匠。所以,要充分營造鼓勵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的輿論環境,可通過信函聯絡、回鄉懇談、外出慰問、樹立典型等方式,抓住春節期間外出務工人員返鄉的有利時機,宣傳返鄉創業、技能培訓、惠企服務等方面的好政策、好模式,激發其返鄉創業就業信心;還可邀請已經創業成功的當地企業家傳授經驗,增強示范帶動和引領效應。
產業融合,提供更多就業載體。只有有活干、有收入,農民工返鄉才有基礎。中西部地區應結合地方特色和資源優勢,積極承接東部產業轉移,通過大力培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鄉村旅游、創意農業、農村電商等新業態,創新集體經濟實現形式,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和效益,推動就地城鎮化。要健全企業用工登記監測制度,及時掌握企業生產經營狀況,想方設法增加面向返鄉農民工的就業崗位,持續完善返鄉農民工動態管理制度,比如有的地方推出“勞動業務辦理平臺”系統,實現“不見面”一站式服務。此外,還應統籌做好線上線下招聘活動。
提升素質,加大技能培訓力度。返鄉農民工能力的高低與就業的難易密切相關。要高度重視返鄉農民工技能培訓,可依托農民夜校、職業院校、培訓機構實施免費培訓,適時開展家政、美妝、電商等專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應加強培訓的針對性,實現工種設置與企業用工需求相銜接、培訓內容與農民工意愿相銜接,形成培訓、招工、就業一條龍的良性運行機制。同時,還要注重提高培訓的靈活性,精細化制定“對口對路”的培訓方案,培養一批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農民工,比如有的地方根據市場需求,多次舉辦“膠東花餑餑”農民工培訓班,效果明顯。
政策扶持,鼓勵引導自主創業。創業是更高程度的就業,對就業具有倍增效應。可依托現有的產業園區,在場地建設、財政扶持、稅費減免、獎勵激勵等方面實施政策傾斜,降低創業門檻,加快形成“放水養魚”“水多魚多”的良性循環。針對農民工創業中存在的缺乏市場調研、項目選擇不當等情況,當地應搭建項目推介、資源分享的公共服務平臺或返鄉創業基地,借力“互聯網+”做好創業指導服務,讓他們創得好、留得下。另外,要鼓勵銀行把網點向農村延伸,創新優化金融服務,切實解決他們“貸款難、融資難”的問題,幫助他們辦成事、創成業。(作者系中共山東省委黨校王春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