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偉大變革】水土流失治理持續推進:為美麗中國壯美畫卷增色添彩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偉大變革】
光明日報記者 陳晨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7.2萬平方公里,水土保持措施年均減少土壤流失16億噸。
黨的十八大以來,41萬個生產建設項目依法落實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避免人為新增水土流失面積20萬平方公里。
全國經過重點治理的區域,控制土壤流失90%以上,林草植被覆蓋率提高30%以上。
“晴三天,塵滿面,雨三天,泥滿田,水淹火烤到哪年。”福建長汀,曾因水土流失嚴重而“聞名”,如今好生態卻成為當地的金字招牌。從“火焰山”到“花果山”,從濁水光山到綠水青山,堅持不懈治理水土流失、書寫綠色奇跡的長汀,為美麗中國的壯美畫卷貢獻了獨特景致。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萬物之本,水土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性資源。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和歷史條件,我國水土流失量大面廣,是生態環境突出問題之一。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我國水土流失防治步入快車道,進入了監管力度最大、治理投入最多、防治成效最好的一個時期,取得顯著成效。
放眼廣袤的中華大地,不論是坡耕地眾多的長江中上游,還是有水存不住的西南石漠化片區;不論是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還是侵蝕溝嚴重的東北黑土區,都在與水土流失進行的漫長較量中,上演著濯濯童山披綠裳,條條溝梁盡蒼翠的嬗變。
理念引領 全國水土流失狀況總體改善
平整的地塊、堅固的堤埂、筆直的機耕道、標準化的溝渠、茂密的人工植被……在四川省綿陽市鹽亭縣永泰鎮,玉龍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項目施工接近尾聲。“以前這個山坡沒有溝渠,天旱時引不來水澆灌,下暴雨時山洪橫沖直撞,把地沖得不成樣子!這次治理了水土流失,田、林、路條件都改善了,今后種地更有奔頭了!”在現場參與建設的本地村民劉立華感觸頗深。
近年來,鹽亭縣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不斷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1998年至2021年,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82.1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減少56.21%。
這只是一個縮影。在全國各地,荒山變綠洲的生動實踐不斷上演。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引領下,各地區各部門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投入到水土流失治理上。一塊塊平整的土地,一棵棵挺拔的樹木,一座座蒼翠的大山,一條條清澈的河流,甚至一株株不起眼的小草,都見證著我國在水土流失治理上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目前,我國水土流失狀況總體改善,實現面積由“增”到“減”、強度由“高”到“低”的歷史性轉變。水利部監測結果顯示,我國水土流失面積已由20世紀80年代的367萬平方公里減少到2020年的269萬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占國土面積的比例由38.48%下降到28.15%;水土流失強度明顯下降,強烈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積占比由20世紀80年代的28.16%下降到19.48%,當前我國水土流失以輕中度為主,占水土流失面積8成以上。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水土流失已持續呈現出面積強度“雙下降”、水蝕風蝕“雙減少”的趨勢,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理念變了,環境好了,人們對待環境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江西省贛州市定南縣嶺北鎮含湖村的柑橘種植基地,工人李恢煌正忙著給一株株茂谷柑果樹修剪枝葉。“昔日的廢棄礦山變成了‘花果山’,我們都吃上了生態飯!”李恢煌說。
通過發展“頂林—腰果—底谷(養殖)”立體治理、前埂后溝+梯壁植草+反坡臺地農林開發等模式,定南興建臍橙、油茶等種植基地1000多個,種植經果林6萬多畝,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
透過定南這個窗口,可以看到,贛州這片水土流失曾極其嚴重的紅土地,正演繹著綠色發展的奇跡。
透過贛州這個窗口,可以看到,錦繡的中華大地上,處處是“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的回響。
多措并舉 重點區域綜合治理成效明顯
站在山頭遠眺,革命圣地延安滿眼綠色。作為西北黃土高原區水土流失代表的典型區域,曾經,延安的溝溝壑壑,如同一道道觸目驚心的疤痕,刻印在黃土高原上。
黨的十八大以來,陜西省延安市扎實開展延安地區黃土高原塬面保護、小流域綜合治理、淤地壩建設、坡耕地綜合整治等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作,已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63萬平方公里,治理程度達56.6%,全市多年平均入黃泥沙量由原來每年的2.58億噸下降到近年的0.31億噸。延安的山川大地,實現主色調由“黃”到“綠”的歷史性巨變。
重點區域,重點治理。作為我國最早探索水土流失治理的地區之一,黃土高原目前水土流失面積占區域總面積的比例從78.3%降到36.79%,林草植被覆蓋率提高了40余個百分點;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拜泉縣,截至2020年,這一典型黑土區已治理侵蝕溝近兩萬條,水土流失治理面積累計達1789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和強度持續下降;2020年,湖北省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土流失面積比上年減少1.29%……
1983年,我國第一個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八片重點治理工程啟動實施。之后,黃河中游、長江上游、京津風沙源、坡耕地治理、淤地壩及病險壩除險加固等重點工程陸續實施,我國在長期實踐中形成了一條以小流域為單元,工程、植物、耕作措施相結合,山水林田路村綜合治理的技術路線,有效改善了農業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
近年來,水利部按照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以小流域為單元,以西北黃土高原區、東北黑土區、西南巖溶區、京津冀地區、丹江口庫區及上游、三峽庫區等區域為重點,因地制宜、系統施策、多措并舉,實施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7.2萬平方公里,水土保持措施年均減少土壤流失16億噸。全國經過重點治理的區域,控制土壤流失90%以上,林草植被覆蓋率提高30%以上,有效促進了區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為美麗中國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制度護航 水土保持監管全面加強
治理水土流失,離不開制度護航。
199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頒布,我國水土保持工作步入依法監管軌道。2010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修訂后的水土保持法,進一步強化了政府水土保持責任、規劃的法律地位、水土保持方案制度和水土保持法律責任。全國省、地、縣相繼頒布水土保持法實施辦法或條例,形成了自上而下、系統完備的法律法規體系,水土保持逐步走上全面依法防治軌道。
水土流失問題的形成和加劇,歸根結底是人的不合理活動和生產方式造成的。只有控制住人為增量,水土流失問題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水土流失保持工作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水土資源、防治水土流失。
完善監管制度——近兩年制定出臺的《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加強水土保持監管的意見》《水土保持監督管理辦法》《水土保持監督管理權責清單》等政策,以及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問題認定和責任追究、信用監管、監測等十多項制度,形成了一套與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相協調、以水土保持法為核心、系統完備、務實管用的水土保持監管制度體系。
創新管理手段——初步形成“天上看、地面查、全覆蓋”的遙感監管方式,發現并查處大量以前難以發現的違法違規行為,有效控制了生產建設項目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解決了監管責任不落實的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41萬個生產建設項目依法落實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有效防止了因生產建設造成的水土流失,避免人為增量20萬平方公里。
嚴格監督執法——近年來,水利部組織開展長江經濟帶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專項行動、黃河流域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專項整治,嚴格查處違法違規行為,對問題嚴重、拒不整改的公開曝光、掛牌督辦。全面推進信用監管,在全國水利建設市場監管平臺公開實施聯合懲戒,形成有力震懾,水土保持違法違規項目數量和范圍呈逐年下降趨勢。
滴水穿石,久久為功。水利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將繼續依法全面加強水土保持監管,科學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在全國各地,水土流失治理依然步履不停。治山治水換來青山綠水,美麗中國的壯美畫卷愈發鮮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