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新力量培鑄創作新風尚
【崇德尚藝·樹新風⑦】
光明日報記者 劉江偉
當文藝的種子在春光雨露中萌芽待發時,一場呵護創作健康成長的研修培訓如約而至。
3月底,中國文聯第二期新文藝群體網絡培訓班開班,260余名新文藝群體學員線上參加,砥礪從藝初心,明確創作使命。
崇德尚藝是必修課。
“第五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獲得者張冀做了講座,分享他為人從藝的經歷。張冀是北京壹心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的編劇,同樣是新文藝群體中的一員。在與學員交流中,他對新文藝群體創作變化頗有感觸:“大家已有共識,創作不僅是技藝修煉和藝術實踐,更是對人性的了解,對生活的學習,對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
文娛領域綜合治理,清朗了行業生態,滋潤了文藝土壤,擦亮了價值航標,培鑄了審美風尚。
在清風吹拂、萬物生輝的文藝園地里,新文藝群體和新文藝組織正以新理念、新創意、新技術、新媒介、新形態、新傳播,施展十八般武藝,釋放無盡潛能,競相綻放出動人的光彩。
把心思都放在創作上
培訓班結業后,80后導演郭其瑄馬上投入新電影籌拍中。
“新電影講的是竹編工藝傳承,再現竹子高潔的品質和手工藝人的工匠精神,這是我最看重的。”郭其瑄由此思考,“我們文藝工作者也應當具備竹子品格和工匠精神。通俗地說,就是德藝雙馨。只有具備這種品格,才能經得住時代的大浪淘沙。”
在短短一周培訓中,他明顯感覺大家對精品意識愈加篤定:“單純迎合市場的創作注定過眼煙云。用心研究生活,走進人物的生活和感情,才能創造有生命力的作品。”
新風尚貫穿屏內屏外、線上線下。
湖北省書協副主席、書法工作者王勇密切關注書法界新變化:“新文藝群體中,從事書法創作人數眾多,素質參差不齊,更需要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如今,以職權謀頭銜、以頭銜謀利益的怪現象明顯變少了,書法家的關注點回到了書法本身。”
網絡作家姚瓔表示,越來越多網絡作家信奉“文火慢工熬香粥”,“文火慢熬,粥品才能鮮香嫩滑。創作也如此,沉下心體驗生活,作品才更真實,更有煙火氣”。
創作要靠心血,表演要靠實力,形象要靠塑造,效益要靠品質,名聲要靠德藝,這已成為“文藝兩新”的行動自覺。
從電影《狙擊手》《奇跡·笨小孩》到電視劇《喬家的兒女》《司藤》,從網劇《開端》《重生之門》到綜藝節目《舞千年》《登場了洛陽》,從國風國潮到數字文創,“文藝兩新”潛心創作、靜心修身,推出一批文質兼美的作品,贏得市場和口碑的雙豐收。
“心無旁騖,舞以赤誠”,是舞蹈演員王亞彬的創作信條。她帶領工作室潛心創排了《生長》《青衣》《世界》等舞劇作品,讓人們在多彩舞姿中欣賞舞蹈之美、領悟中華之韻。
在她看來,舞臺上的每位舞者,都更像是一名戰士,經歷了太多艱辛和血淚。但是對于她來講,沒有絲毫的后悔和遺憾,“舞蹈是我摯愛的專業,奉獻好作品是我的畢生使命”。
東陽正午陽光影視公司董事長侯鴻亮坦言:“文娛領域綜合治理就是為了行業的未來能夠更好,大家要把心思都放在創作上,用好內容留住觀眾。”
流量向善,方能長流
“文藝兩新”創作,思維活躍,形式靈活,受眾廣泛,傳播迅捷,在帶來多彩文化盛宴的同時,也容易受到資本和市場的裹挾。
動漫是文藝“新寵”,頗受年輕人青睞。曾經有一段時間,“飯圈”亂象蔓延至動漫圈,粉絲互撕謾罵、侮辱誹謗、惡意營銷等現象時有出現。
文娛綜合治理,為動漫創作清理了“頑石”,劃定了底線。
廣州動漫藝術家協會主席、漫畫師金城欣喜地看到,亂象沉下去了,作品頂上來了,“動漫題材和主題越來越接地氣,根植于傳統、立足于本土的創作成為潮流,傳播主流價值、弘揚時代精神變成動漫工作者的自覺追求”。
“在健康的創作氛圍中,優秀作品不斷涌現,為國漫崛起找到了模式,提供了案例和經驗,讓廣大從業者看到了希望。”金城說。
事實證明,流量向善,方能長流。
文娛領域綜合治理,讓新文藝群體深刻認識到,流量是流動的、變化的,有其峰值,也有其生命周期,只有符合理性常識和價值堅守,才會迸發出更為持久的生命力。人們最終記住的,是流量背后的優秀作品,以及美好的人和事物。
近來,嗶哩嗶哩網站UP主“IC實驗室”創始人陸笛觀察到,平臺上刮來一股清爽之風:清新視頻多了,賣俗視頻少了;創意視頻多了,營銷視頻少了;原創視頻多了,侵權視頻少了;治愈人心的視頻多了,販賣焦慮的視頻少了……
“IC實驗室”以趣味性、知識性的視頻贏得上百萬粉絲關注,多款產品成為“爆款”。陸笛表示,他們的創作原則就是要為人們緩解焦慮、增強信心,為生活這道大餐添加正能量作料。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李明泉表示,在正確價值導向引領下,新文藝群體通過線上線下、虛擬成像、全息影像等多渠道多形式推送文藝作品,以各種節慶、展演活動、網絡直播等為擴散平臺,直面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新需求,提供多種形態的內容產品,文化滲透力整合力影響力不斷彰顯。
把目光投向祖國高山大川、人民美好生活
2021年年末,中國小說學會2021年度好小說評選結果公布,網絡作家何常在的《三萬里河東入海》入選。小說以上海城市發展為背景,在創業者奮斗群像中,描繪青春的光譜,張揚青春的力量。
何常在一直堅持現實題材創作,“離開火熱的社會實踐,在恢宏的時代主旋律之外煢煢孑立、喃喃自語,只能被時代淘汰”。他發現,現實題材已成為網絡文學創作熱門題材,越來越多現實題材網絡小說受到業界認同和人民點贊。
不久前,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發布的《2021中國網絡文學發展研究報告》顯示,網絡文學對現實的關切程度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現實題材以“小眾”之姿、“黑馬”之貌快速崛起,高速發展。
現實題材創作繁榮景象正在回歸。
2021年8月,電影《我的父親焦裕祿》公映。觀眾被有情有義、有血有肉的英模形象所感染,也被溫情脈脈、質樸細膩的音樂所打動。一串串音符,深情道出女兒對父親無盡的愛和綿綿思念,與電影鏡頭一起,把觀眾帶進火紅的五十年代,那個充滿激情的歲月。
作曲楊一博表示:“我一直把目光投向祖國高山大川、人民美好生活,力爭創作出更多具有東方意蘊、中國情調的音樂作品。其實,文藝風氣清爽了,優秀作品更容易脫穎而出,文藝工作者就更潛心于創作,這就形成了良性循環,大家都在創作中實現人生價值。”
在時代中鍛造,在人民中奮進,在文化中滋養,在修身中磨礪,新文藝群體正以扎實的創作,熱情抒寫生活之美、中國之變。
常年在基層行走,歌手烏蘭圖雅深知文藝的分量。
作為中國文藝志愿者,烏蘭圖雅參與了上百場文藝志愿服務活動,在群眾熱切的眼光、真摯的掌聲、熾烈的呼喊中,她深刻感悟到,人民需要反映他們心聲、表現他們生活的優秀作品。
“我們只要持之以恒地深入一線,扎根人民,了解基層群眾的真實生活、酸甜苦辣,就一定能寫出有感情、接地氣的音樂作品。”烏蘭圖雅無比篤定。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