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三級農科院所改革“破圈”記
光明日報記者 周仕興 王瑾雯 光明日報通訊員 關妮納
在前不久頒發的2021年度廣西科技進步獎中,農林類獎項19項,廣西農科院攬獲14項,占比73.7%,成為廣西農業領域當之無愧的“領頭羊”。
“這些成績,是廣西三級農科院所改革發展取得的成果。”廣西農科院黨組書記、院長鄧國富說。長期以來,廣西各級農科院所面臨科研協同創新難、科技成果轉化難、農民和企業需求實現難的“三難”問題,嚴重制約著院所發展。廣西以此為突破口,著力推進區市縣農科院所改革。
改革前,廣西各級農科院所單兵作戰、一盤散沙,有的人才流失嚴重,科研成果寥寥,更有的院所連生存下去都困難。
改革后,形成“1個省級農科院+11個地市級分院+58個縣域特色作物試驗站”的農業科技三級聯動新機制,構建了“上中下游”銜接、“區、市、縣”一體化、全區農業科技創新“一盤棋”的新型創新體系,“三難”問題迎刃而解。
全區“一體化” 激活“滿盤棋”
今年5月,廣西農科院玉米所副研究員江禹奉,掛任廣西農科院桂林分院副院長;廣西農科院甘蔗所高級農藝師鄧宇馳,掛任廣西農科院來賓分院副院長。
到各市分院、試驗站常駐或指導,是廣西農科院科技人員近年來的工作常態。
“此前,廣西農科院科技成果向生產一線轉化的‘最后一公里’問題逐漸顯現。”鄧國富介紹,由于缺項目、缺人才、缺經費,桂林市農科所舉步維艱;因財政經費不足,河池市農科所連科技人員工資都發不出,10年沒有承擔過自治區級科研項目;來賓市沒有市級農科所……市級農科所的生存窘境,難以為地方農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廣西是農業大省區,每個縣都有一個甚至多個特色作物。然而在55個廣西縣級農科所中,35個沒有正常開展業務,10個處于“有人無地”狀態,縣級農科所普遍邊緣化,無法滿足生產一線的技術需求。
善弈者必謀變。深入調研之后,廣西農科院邁開了求新求變的機制創新步伐。“只有創新機制體制改革,構建一個人才雙向流動、區市縣縱向聯動、政產學研橫向互動的科研創新和成果轉化機制,才能既解決廣西農科院在基層沒有‘腿’,新品種、新技術的試驗示范難以延伸到基層的問題,同時也解決基層農科所普遍面臨的艱難處境,讓廣西的農業科研機構‘活’起來。”鄧國富說。
2009年起,廣西農科院積極深化院地合作,與柳州、桂林、河池等設區市政府合作共建廣西農科院市級分院。
在管理上,廣西農科院負責頂層指導,協調工作;在運行上,實行一套人馬、兩塊牌子,分院原有的隸屬關系、管理權屬、經費列支渠道不變,業務接受廣西農科院指導;在經費上,廣西農科院每年以項目方式對各個分院給予支持;在合作方式上,分院與廣西農科院科研團隊聯合申報承擔國家、自治區科研項目,開展科研攻關,互相選派優秀人才任職或交流,共享科研成果和信息資源。
2014年,依托縣級農科所、農技推廣站或龍頭企業,廣西農科院以試驗站機制來集聚人才、項目、資金等資源要素,選派精干科研人員組建專家組,形成一對一結對幫扶,重點針對縣域優勢、特色和潛力作物和一線生產需求,承擔特色農業應用技術成果轉化和科技服務的職責。
一招激活滿盤棋。1個省級農科院+11個市級分院+58個縣域特色作物試驗站的農業科技協作網在八桂大地全面織就,改革“活水”在三級農業科研機構之間流淌。
廣西農科院面向分院、試驗站,先后撬動各類經費累計2億元,派出專家帶項目、帶資金、帶技術常駐地方,讓科技新成果走向田間地頭,建科研試驗示范基地在基層“打樣”,全院科技人員下沉一線服務地方和產業。
分院在研項目由建院初期的73項增至2021年的386項,累計獲得各項成果123項。桂林分院整合3個市級單位成立桂林市農科中心,首次獲得經費超千萬元的中央引導地方發展資金項目;來賓分院從無到有,目前已擁有兩個國家級科研平臺……科研實力日益壯大的分院,已經成為地方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強力支撐。
平臺“聚人才” 實踐“育人才”
“我們去年首次招到了博士。”賀州分院院長葉萬余高興地說。為支持高層次人才來院工作,該院投資40多萬元采購儀器設備,成立由博士擔任學術帶頭人的學科團隊,每年給予10萬元科研經費支持,并配套高層次人才公寓。
“栽好梧桐樹,才能引得鳳凰來。”葉萬余坦言,現在有了廣西農科院分院這塊招牌,有項目,有平臺,招聘人才的底氣更足了,招到的人才層次也越來越高。
除了高層次人才招聘,通過到廣西農科院本部跟班學習、分院掛職、新型農民培訓等方式,一批地方科技人員、職業農民、種養能手,逐漸成為扎根當地的“土專家”,成為鄉村振興的“主力軍”。
廣西農科院水稻所梁海福博士掛任桂林分院副院長后,指導分院科技人員主攻選育早、中熟組水稻優質品種,選育抗稻瘟病抗性的水稻優良品種,帶領科技人員收集優質水稻種質資源。短短幾年間,桂林分院水稻學科快速發展,水稻育種得以系統性恢復和壯大,多個自育品種在廣西乃至全國獲重點推介。
“廣西區市縣農科院所改革后,基層是最大的受益者。”桂林分院院長李家文說。2015年至今,桂林分院選派科技特派員227名,服務150多個鄉村建設,是桂林市直單位中選派人數最多的單位。
“沒想到能晉升二級研究員。”職稱和崗位晉升空間小,是困擾基層科研工作者的“老大難”問題,欽州分院的黃欲曉卻完成了一個曾經遙不可及的目標。
轉機來自2013年欽州分院成立,廣西農科院蔬菜所李文嘉研究員團隊與欽州分院聯合開展項目申報和科研攻關,黃欲曉有了更高的科研目標。2018年,廣西專業技術職稱評審二級崗位評審范圍擴大到市一級,黃欲曉憑借扎實的科研成果,聘上了專技二級崗位。
廣西特色作物試驗站覆蓋全區80%縣域,各試驗站共開展農業科技培訓、觀摩會2600多次,參加人數達18萬人次,指導農戶、專業合作社等示范點1.2萬余個,培養新型職業農民、致富能人2367名,技術服務送到家門口。
搭上分院、試驗站共建東風,大批基層科研人才被看見、再激活、受重用。僅2021年,廣西農科院分院系統中有11人評上副高職稱,試驗站4人評上正高職稱、24人評上副高職稱。
科研“連天線” 成果“接地氣”
“跟院士團隊合作,使我們的科研視角更開闊,科研水平再上臺階。”賀州分院院長葉萬余興奮地說。
得益于廣西農科院經作所“牽線搭橋”,中國工程院院士張新友兩次到賀州分院花生病圃指導鑒定抗病花生品種,雙方合作鑒定花生品種(品系)8000余份,為花生遺傳改良育種、生產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現在我們‘求助有門’,技術難題有專家幫解決。”欽州市靈山縣平南鎮魯塘村荔枝種植大戶駱佐偉告訴記者,靈山是廣西荔枝重點產區,然而一畝地20%的荔枝都被蛀蒂蟲危害,果農損失慘重,產業發展受阻。
這個難題,在廣西靈山荔枝試驗站建站以后得以解決。廣西農科院植保所專家廖世純團隊深入實地研究,在全國首創荔枝蛀蒂蟲光驅避防控術,攻克了蛀蒂蟲防治難關。專家組手把手指導果農應用新技術,讓每畝地每年節約成本200~500元,在靈山推廣面積超兩萬畝,增收超6億元。
在專家組指導下,廣西靈山荔枝試驗站不僅成為靈山荔枝產業發展強有力的科技后盾,自身綜合實力也不斷提升,2019年順利加入國家荔枝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聯盟,躋身“國家隊”。正如站長黃川所說:“得益于試驗站機制創新,小荔枝得到了大支持。”
“專家實地指導我們選良種、教技術、樹品牌,讓我們看到了玉米產業發展更廣闊的前景。”橫州市鑫源果蔬專業合作社總經理黃欽忠告訴記者,如今一株玉米被“吃干榨凈”:玉米鮮苞抽真空銷往國內一線城市,玉米須做成茶,玉米秸稈做牛羊的飼料。嘗到科技“甜頭”的黃欽忠,在合作社基礎上成立了公司,向科技要效益。
廣西橫州鮮食玉米試驗站建站以來,廣西農科院專家引進試驗品種200多個,篩選出10個品種在全市推廣種植,在全市90%以上甜玉米生產區推廣應用,當地鮮食玉米保持年播種面積24萬多畝,年總產值8億多元。
作為滿足一線科技需求的“先遣隊”,分院、試驗站也讓廣西農科院的成果轉化有了“看得見、摸得著、用得好”的抓手。
廣西是全國蔗糖第一大省(區),連續三年選育并登記的糖料蔗新品種占全國總數43%,位列全國第一。2016年,百色分院院長賀貴柏依托國家糖料產業技術體系科技創新平臺,帶領團隊采用“綜合試驗站+蔗糖生產主管部門+基地+農戶”等模式,創新開展國家糖料產業技術體系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十三五”期間,在右江河谷示范推廣由廣西農科院選育的桂糖系列甘蔗優良新品種25個,累計推廣193萬畝;推廣新技術6項。短短5年,百色分院建成了4個“國”字號科技創新平臺和6個“區”級科技創新平臺。
據統計,分院、試驗站成立以來,先后選育新品種160多個,引進新品種6975個,建立示范基地883個,推廣面積505萬畝,創造經濟效益50多億元,組織開展特色作物專題培訓3394場、41萬人次,指導農戶、專業合作社等示范點1.2萬個。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離不開強有力的科技支撐。”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長周云龍認為,廣西盤活全區農業科技資源,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品種、技術、人才支撐,走出了符合本地實際和發展需求的改革創新之路,對全國都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