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危機考驗法國民生保障
作者:李鴻濤
今夏以來,歐洲多國干旱肆虐,法國已成為受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連續高溫與持續少雨直接威脅當地飲用水與灌溉用水安全,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法國長期存在的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與水資源科學分配等方面的短板。專家認為,用水困難、農產品減產等問題,疊加當前通脹惡化及烏克蘭危機帶來的能源與糧食沖擊等多重風險將使歐洲民生保障持續承壓,并將對法國乃至整個歐洲后續系列改革與轉型形成掣肘。
近期,歐委會發布報告警告,歐洲半數國家可能正在經歷500年來最嚴重的干旱危機。其中,夏初以來頻遭火災襲擾的法國已成為受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據統計,法國1月至7月降雨量較往年平均水平減少了約33%,且干旱威脅“前所未有地遍及多個大都市區”。法國政府此前發布的數據顯示,受這場“法國有記錄以來最嚴重的旱災”影響,法國本土96個地區均處于旱情監控當中,已有93個地區被限制用水,其中78個已處于“危機狀態”。這是干旱警報機制中的最高等級,相關地區已發布禁止為私人游泳池、噴泉、草地等供水在內的數十項禁令措施。
據法國媒體報道,這場歷史性的干旱已對法國民眾生活造成影響。
一方面,飲用水供應持續承壓。此前,法國生態轉型部部長克里斯托弗·貝舒表示,法國當前面臨的旱情危機是史無前例的,全境超過100個市鎮的管道中已經沒有飲用水,需要靠水罐車進行供水。如,在法國南部旱情最嚴重的地區之一瓦爾省的部分市鎮,居民生活用水需用運水車每日往返6次至8次才能保障。
另一方面,農作物收成面臨威脅。作為歐洲重要產糧區,法、德、荷等國今年的土豆、玉米等作物面臨減產,其中法國土豆產量預計將比過去20年的平均產量減少約20%。同時,歐委會將今年歐盟玉米產量預期下調至5930萬噸,下調幅度接近10%,這也是歐委會連續第二個月下調玉米產量預期。另據相關預測,歐盟大豆和葵花籽的產量也將分別減少15%和12%。
有法國水利專家分析認為,干旱造成的系列影響,除與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天氣等客觀因素相關,也暴露出法國長期以來在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和水資源利用等領域存在的短板。
第一,水利基礎設施利用效率不高。據法國公共供水和衛生服務觀察機構調查顯示,法國輸水管網長期存在泄漏損耗問題,損失率平均達20%,部分管網設施建于上世紀50年代,且相關設施并未被充分利用與妥善維護。部分農村地區因缺少維護資金,輸水管網泄漏損耗率甚至高達50%至70%,亟需利用無人機、聲學探測器和人工智能等多種工具重新勘察與維護。
第二,水資源分配與利用效能不足。水資源分配不合理與利用不科學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干旱的負面影響。據相關統計,在法國,工業用水消耗量約占總消耗量的34%,農業用水占45%。在夏季,農業用水量驟增,有時甚至會達到80%,極大增加了水資源調配壓力。
第三,水安全問題堪憂。此前,殺蟲劑、硝酸鹽等化學用品的大規模使用,帶來了嚴重的水污染問題。據統計,自1980年以來,法國因此而永久關閉的飲用水集水區超過4300個。
面對干旱危機及由此引發的系列風險,法國政府正在嘗試多管齊下,通過彈性政策努力保障民生。此前,法國總理博爾內已宣布激活部際危機應對小組,針對當前旱情采取針對性措施:一是在年初25億歐元的年度預算基礎上再追加1億歐元,用于緩解干旱沖擊,并授權6個水務機構予以監督執行;二是指示專業水利部門對水資源調配與使用進行更為高效與科學的統籌,尤其是要覆蓋建筑、工業、農業等重點領域,全力確保飲用水供給;三是推動水利及輸水管網現代化改造與維護,為農業滴灌、污水處理、管網疏浚等項目提供資金支持,最大限度節約用水,補充地下水;四是為受影響農戶提供補助,并引導農業向更科學、更現代化的灌溉模式轉型,推動高效灌溉設備、土壤濕度傳感器鋪設,加大土壤農林覆蓋等監測與節水工程建設實施力度。同時,指導部分農戶改種耐高溫耐干旱的高粱作物,最大限度減少損失。
另有法國經濟學家提醒,飲用水短缺、糧食減產等僅是干旱危機帶來的直接影響,更嚴峻的考驗在于干旱疊加愈發嚴重的通脹問題與烏克蘭危機引發的能源與糧食危機。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可能誘發系統性民生保障難題。
據法國統計局此前發布的數據,法國7月通脹率為6.1%,達到1985年以來的最高水平。法國經財部長勒梅爾此前也曾指出:“法國的高通脹將至少持續到2022年底。在未來幾個星期和幾個月里,我們將繼續面臨非常高的物價。”
還有法國經濟學家援引預測模型指出,烏克蘭危機與歐俄間制裁與反制裁的博弈已使歐洲能源與糧食供應面臨極大風險,民眾正承受高物價、高油價等巨大壓力,而旱情帶來的糧食減產、飲用水困難以及水位下降推升河道航運成本等問題,將使一切雪上加霜,民生保障會面臨更大壓力。
長遠來看,能不能解決好當前面臨的問題,將關乎法國乃至歐洲在未來能否按照計劃加快推動經貿、數字、生態等領域系列結構性改革。畢竟,計劃順利推進的前提是擁有穩定的社會環境與充足的資金預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