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健康權益得到充分保障
【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
光明日報記者 張亞雄
9月7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等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了黨的十八大以來衛生健康事業發展成就有關情況,并答記者問。
醫改取得顯著成效
“總的來說,這十年,是我國衛生健康事業進步最大,老百姓健康獲得感不斷增強的十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說,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從74.8歲增長到78.2歲,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躍升。主要健康指標居于中高收入國家前列,人民群眾健康權益得到充分保障。
李斌介紹,十年來,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持續深化、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加速破解。歷史性地全面破除以藥補醫的舊體制,持續推進“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轉變。覆蓋城鄉的醫療衛生服務三級網絡不斷健全,90%的家庭15分鐘內能夠到達最近的醫療點。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品種增加到685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超過13.6億人,居民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比例降至27.7%。
針對看病難問題,全國設置了12個專業類別的國家醫學中心,建設50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組建各種形式的醫聯體1.5萬個,優質醫療資源得以下沉。2021年,首批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相關專科的跨省就醫較2019年下降了9.3%,就醫秩序更趨合理。
針對看病貴問題,公立醫院全部取消藥品和耗材加成,基本醫療保障能力穩步提升。推進國家組織藥品耗材集中采購和使用,已經開展的7批集采中選藥品平均降價超過50%,兩批耗材集采平均降價超過80%,開展藥品談判議價工作,平均降價超過50%。
衛生科技發展日新月異
李斌介紹,這十年,我國衛生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參與全球衛生治理更深更廣。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五條技術路線的疫苗研發不僅讓中國人用上了自己的疫苗,而且還將其作為公共產品向全球提供。抗疫科研工作“硬實力”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李斌介紹,從2008年開始,國家衛生健康委牽頭組織實施新藥創制和傳染病防治兩個科技重大專項,組織全國科研團隊合力攻關,在衛生健康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和突破性進展。近年來,通過新藥專項的實施,支持獲批上市一類新藥達到80個,是專項實施前的16倍,有力推動我國新藥研發由“仿”到“創”,醫藥產業由“大”到“強”的跨越式發展。
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得到促進
李斌介紹,這十年,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得到促進,“一老一幼”健康水平進一步提高。
“人口發展是‘國之大者’。”國家衛生健康委人口監測與家庭發展司負責人杜希學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根據我國人口發展變化形勢,作出逐步調整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等重大決策,先后實施單獨兩孩政策、全面兩孩政策、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各項工作不斷取得新成效。
目前,出生人口中二孩及以上占比由政策調整前的35%左右提高到近年來的55%以上。出生人口性別比逐步趨于正常水平。優生優育水平不斷提升,母嬰安全得到有力保障。普惠托育服務開局良好,政策法規、標準規范及服務供給體系基本形成。配套支持措施不斷完善,切實減輕家庭生育養育負擔。
面對總人口增速明顯放緩,生育水平持續走低,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等我國人口發展面臨的深刻變化,杜希學表示:“我們將順應人民群眾期盼,將婚嫁、生育、養育、教育一體考慮,加快構建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大力發展普惠托育服務,切實解決群眾后顧之憂,釋放生育潛能,保障人口發展戰略目標順利實現。”
傳染病、慢性病等防控更有效有力
李斌介紹,這十年,我國公共衛生防護網筑牢織密,傳染病、慢性病、職業病、地方病防控更有效有力。
我國消除了瘧疾,實現了乙肝控制目標,艾滋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塵肺病等重點職業病高發勢頭得到初步遏制。血吸蟲病疫情降至歷史最低水平,如期實現地方病防治三年攻堅行動目標。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我國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和“動態清零”總方針,因時因勢不斷調整防控措施,最大限度保護了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衛生應急能力是衛生健康綜合實力的體現。”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副局長常繼樂說,目前,我國衛生應急體系初步建立,衛生應急核心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同時,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直報系統,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平均報告時間縮短到4小時以內,已具備在72小時內檢測300多種病原體的能力。此外,建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風險評估制度。在全國已建成4大類59支國家衛生應急隊伍。
(光明日報北京9月7日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