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薅羊毛?真相或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作者:樊成
“雙十一”來了,有人忙著搶券,有人忙著催單,也有人悄悄薅起了羊毛。據報道,在某社交平臺上,有不少年輕消費者正在分享自己“薅羊毛”的成果,紙巾、洗衣液、背包、大米、化妝品、牛奶、鞋子……通過優惠折扣,他們成功下單的價格往往只有幾元到幾十元不等,甚至還有0元。
年輕人熱衷于薅羊毛,自然也是出于一種經濟理性:不花錢或者花很少的錢,就能得到一些東西,何樂而不為呢?不排除確實有一些人,很輕松地就免費下了單。但是,市場規律一再告訴我們,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當你看著羊毛心動的時候,“放羊”的人也在背后對著你流口水。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一些商家在“雙十一”這樣的購物狂歡節之所以推出令人眼花繚亂的活動,制定各種優惠、滿減等規則,本質上還是為了盈利賺錢。這些活動規則勢必經過了精心的設計和計算,怎么可能讓消費者隨隨便便、簡簡單單就薅了羊毛呢?
一些成功薅到羊毛的人自以為賺到了,其實卻在繁瑣的計算和搶券行動中,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這和自己搶來的那些廉價的商品相比,付出和所得未必成正比。更關鍵的是,很多人在薅羊毛的過程中,下載了一些自己并不了解的APP ,填寫了很多個人信息,甚至還開通了很多賬戶、注冊了不少會員。
比如,有受訪對象提到,除了長時間蹲守直播間,自己還下載了各大電商平臺APP及旗下店鋪的軟件。“要不停地切換APP,研究優惠規則,很多都只是新用戶福利,注冊了賬號只能享受一次優惠。”這其實就是為什么,很多人頻繁接到各種營銷和騷擾電話、短信的一大原因。
這種信息讓渡,一時看來,或許對個人并沒有什么影響,但是后續呢?很多人并沒有把個人信息當作一種隱私和資產,但是對一些商家來說,這些信息數據就是潛在的“客戶價值”。
報道中還提到一個值得玩味的現象:為了節省時間和精力,不少“羊毛黨”選擇關注攻略博主,或者加群互相“抄作業”,剛進群的時候可以成功下單0元的紙巾和垃圾袋,但幾天后就開始賣所謂的低價“撿漏”大牌運動鞋、衛衣、化妝品,但基本都是仿冒假貨,群里也疑似有“托”。
說什么來著?你以為鉆了商家的活動規則漏洞,卻很有可能只是掉入了一些人提前設置好的圈套。這些等著反薅“羊毛黨”的人,利用的就是大眾的占便宜心理,然后一步步“誘羊深入”。對此,既需要廣大消費者提高警覺,也需要意識到自己上當的人主動維權,給平臺或市場監管部門提供線索,嚴厲打擊可能存在的違法犯罪活動。
而對于平臺來說,如何在購物節的特殊時節,更靈敏、高效地識別一些套路陷阱,防止消費者上當受騙,也是更加緊迫的課題。一些顯見的工作或許可以提前做好:比如在突出位置提醒消費者注意識別各類優惠券及其適用范圍、時間,注意不要過度提供非必要的個人信息,注意不要輕信一些私人主動提供的攻略,等等。
“雙十一”已經走到了第14個年頭,它在很多方面已經成為一個成熟的、全面的、大眾的購物節,但是隨著營銷方式日趨復雜和多元,它也在不斷產生新的問題。且行且珍惜,我們要的是源遠流長,而不是竭澤而漁,希望每個“雙十一”的參與者都能領悟,并身體力行。(樊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