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地起價的黑救護車,為什么屢禁不絕
作者:熊志
11月4日,一段黑龍江五常市救護車半路坐地起價的視頻引發網友關注。目前,當地警方發布通報稱,依法查處一起涉嫌強迫交易案件,何某祥、王某睿、王某已被依法采取刑事強制措施,案件正在進一步辦理中。
家屬原本想將母親接回家,度過最后的時光,結果卻遭遇救護車坐地起價,上車前說好一千多元的價格,上車后就變成了四五千元,最后家屬無奈支付3140元。那段家屬和司機的爭吵視頻,相信看過的人都會感到無比氣憤,救護車怎么成了斂財工具?
當地警方的通報,確認了此事性質的惡劣——涉嫌強迫交易,對三人采取刑事措施,也就是說,這已經不是不道德,或者一般的違法行為了,而是涉嫌犯罪。
當然,案件還在查處中,警方沒有通報具體細節,還有更多的疑問有待解釋。比如通報稱,該救護車沒有合法經營手續,那么沒有手續的黑救護車,為何能盤踞在醫院的周邊,并成功地和120接線員建立聯系,由后者來分派用車任務?
醫院方面稱,負責分派救護車的120接線員,已經被開除。120接線員給黑救護車當中介的行為,是不是純個人行為?醫院知不知情?是不是有利益牽涉?明明沒有運營資質,卻敢明目張膽地坐地起價,黑救護車的生意有沒有保護力量?
一個無資質的黑車,能夠在醫院周邊“拉活”,其背后的利益鏈讓人生疑。所以要查處的顯然不僅是個案,更要深挖背后的整條產業鏈,查清利益牽涉和分工。
跳出此事來看,黑救護車的存在并不是特例,漫天要價、欺行霸市等現象,同樣不是個案。比如同樣在黑龍江哈爾濱,公開報道顯示,當地警方曾打掉多個黑救護車團伙。類似事件之所以屢禁不絕,除了打擊力度依然有待加強以外,根本在于救護車資源的供需失衡。
目前各地的120急救調度系統中,正規的官方救護車資源,優先用于院前急救的轉運。因為院前的急診、急救更緊急,專業要求高,所以黑救護車很少涉及。但由于救護車數量有限,一些緊迫性、專業性相對沒那么高的院后救護轉運需求,則被擠壓到了灰色地帶。
就像此事中,當事人希望將母親接回家度過最后時光的需求,其實客觀存在,只不過由于正規資源不足,大量的轉運需求,只能靠私人化的市場來滿足,以至于一些醫院的120接線員,則成了撮合救護轉運服務的“中介”。
一方面,它給黑救護車提供了生存空間,確實也解決了一部分人群的需求;但另一方面,由于游離在監管體系之外,黑救護車往往又沒有運營資質,就給漫天要價、坐地起價等不法行為提供了土壤。救護車跑到一半,臨時以各種名義加價,家屬想拒絕都難,只能被動挨宰。
所以在這次事故中,要嚴厲查處案件,更要看到,黑救護車現象屢禁不止,也是因為市場的供需出現了問題。要打掉斂財牟利的黑心團伙,斬斷黑救護的利益鏈,就得在救護資源的供應上繼續發力。比如加大投入,提高正規救護車的數量等等。如果考慮到財力、資源的有限,亦可以將一些私人力量收編,納入監管的范疇,如通過制定統一的價目表、服務規范等,來進行約束。
120急救救護本身是公益性很強的系統,不應該成為斂財的工具。解決黑救護車的問題,要強化常態化的執法,也要加強救護車資源的供應。總之,不能讓那些游離在監管之外的黑救護車,在賺黑心錢道路上一路疾馳。(熊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