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鄉村有了“會客廳”
【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
光明日報記者 趙秋麗 馮帆 光明日報通訊員 楊祥亮
“以前,村里這條河是‘臭水溝’,一到夏天,路過這里都得捂著鼻子走。那時候村里劃宅基地,誰都不想要河邊的。您看現在,這兒倒成了我們家門口的花園,每天就像生活在公園里一樣。”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代村村民宋桂云所說的這條河正是運糧河,位于代村村中心,縱貫南北,流向大運河。這條河有1700多年歷史,是古代食鹽和糧食的漕運行道。
多年前,因生態觀念落后、缺少管理,運糧河邊的養豬場污水、村民的廁所污水等被大量排放到河里,這條河就成了“流動的垃圾堆”。
現在的面貌截然不同。每天清晨,不少村民會來到河畔,沿著運糧河休閑健身環線鍛煉休閑。“想想那時候,再看看現在,打心眼里舒坦,更從心里感激黨的好政策。”已80歲高齡的退休村干部李學全,經常到河邊釣魚,還給村里的老伙計展示他的“收獲”。“你看,現在河里魚多了,個頭還不小哩!”
運糧河從“臭水溝”變成“大花園”,源于代村20多年來堅持不懈的治理。“從2000年到現在,我們先后進行幾次治理,筑壩、清淤、治污等分批進行。2020年,我們創造性地實施村級‘南水北調’,徹底解決了水下污染問題。”黨的二十大代表、代村黨委書記王傳喜很是欣慰。
代村的“南水北調”到底是怎么實現的呢?負責項目實施的李繼成介紹:“我們村實施的‘南水北調’,就是運糧河南段污水處理廠流出來的清水,通過在河道下鋪設管道,用壓力設備把清水調到北頭,再向南回流,形成水循環,這樣就從根本上解決了‘水不清’的問題。”
在解決了運糧河水下污染的問題后,2021年,村兩委提出要把運糧河打造成“鄉村會客廳”。經過思路確定、規劃論證等一系列準備工作,今年2月6日,運糧河公園正式動工建設。
“我們建設運糧河公園的初衷就是讓鄉親們不僅物質生活富裕,精神世界也能實現富裕。于是,在充分考慮村里各年齡段的不同需求后,我們在河兩岸建設了蘭園書坊、足球場、籃球場等,把休閑健身、文化學習融入運糧河公園,讓這兒成為老少皆宜的向往之地。”項目負責人王家萌介紹。
當時,對于投資建設運糧河公園,有些村民多少有些不解,認為運糧河水變清就很好了,沒必要再建公園了,還不如新發展一個能掙錢的產業。然而,王傳喜卻堅定地認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耽誤不得。
“如今,建成后的公園成了村里的‘會客廳’,老百姓都說好,建得正確,建到了村民心里。”代村村干部季永桂說。
守住綠水青山,為代村換來了金山銀山。如今,代村依托農業大景區,建設產業大園區。現代農業、休閑旅游、文化傳承在這里集聚融合、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實現了“農文旅”融合發展。2021年,代村村集體各產業總產值達38億元,村集體收入1.6億元,成為鄉村振興的“領頭雁”。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未來,我們要把國家農業公園、運糧河公園和銀湖活力區,像珍珠一樣串起來,在壯大生態建設成果的同時,拓展鄉村全域旅游,提高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在實踐中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談到代村未來的發展思路,王傳喜信心滿滿。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