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藝與傳統文化相互賦能
網絡文藝與傳統文化相互賦能(藝海觀瀾)
丁兆丹
傳統文化綿延數千年,當代文藝創作可從中萃取精華,為己所用;網絡文藝作為互聯網時代新興文藝樣式,富有創新基因。二者相融相生,為當代文藝創作注入生機活力,豐富著我們的文化生活。
作為我國文藝事業和網絡生態新興組成部分,網絡文藝活力充沛,蓬勃發展。其中引人注目的現象之一,是網絡文藝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雙向融合和相互賦能。一方面,前者對后者的轉化創新從自發走向自覺,推動后者融入當代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后者成為前者的“流量密碼”,推動網絡文藝推陳出新。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生機活力,重在和人們的生產生活緊密連接,深度融合。傳播快、互動性強、技術含量高,建立在互聯網技術基礎上的網絡文藝,正是傳統文化與當代生活之間的有效橋梁,通過場景化和日常化,推動傳統文化創新傳播。據統計,截至今年6月,我國互聯網普及率達74.4%,約有網民10.51億,其中短視頻用戶超過9億。據抖音年度報告顯示,截至今年3月,該平臺書法類短視頻播放量累計達1074億。人們利用碎片時間,通過體量輕巧的短視頻欣賞、學習篆隸真行草不同書體,進而走進古代碑帖蘊含的歷史、歷代書家筆墨后的人生。
不僅書法,很多技術門檻頗高的非遺技藝,也通過網絡視聽文藝走向千家萬戶。在直播間向專業戲曲演員學習手眼身法步,跟著短視頻流連于斫琴工坊、制陶作坊,成為休閑娛樂新潮流;嗩吶、二胡、洞簫等傳統樂器,成為新晉網紅,付費的民樂通識短視頻擁躉眾多。國家大劇院推出的“8K+5G”線上直播京劇演出,大大拓展線下演出的覆蓋面,吸引近3000萬觀眾在線觀看。活躍在互聯網上的傳統文化可敬可親,成為流淌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活水和精神泉流。
傳統文化是網絡文藝采之不盡的題材富礦、用之不竭的靈感源泉。近年來,不少“國風國潮”作品成為爆款。以網絡音樂來說,僅2020年至2021年,就有50余首國潮音樂播放量過億,播放量破百萬、千萬的作品數量也呈上升趨勢。哪吒鬧海、白蛇傳等傳奇故事,在網絡電影中得到新的解讀。網絡文學創作者也主動調動古典文學資源,同時融入當代視角和現代精神,如《木蘭無長兄》《將夜》等。茶藝曲藝、服飾飲食、節氣中醫等,也成為當前網絡文學熱門題材,《茗門世家》聚焦茶文化的傳承普及,《枕水而眠》書寫筆墨情懷,等等。
眾多文博典藏、珍本字畫,經由網絡文藝得以廣泛傳播,同時也賦予網絡文藝作品以獨特的文化意蘊。網絡紀錄片《敦煌:生而傳奇》通過劇情演繹、紀實拍攝、專家訪談等內容,將觀眾帶入傳奇往事,深入認識這座集建筑藝術、彩塑藝術、壁畫藝術等為一體的文化殿堂。《新鮮博物館》以舞臺劇方式還原歷史故事,開啟古今跨時空對話。系列短視頻《此畫怎講》更巧用動漫形式,將古典名畫故事生動演繹成當代生活圖景,兼具古意和現代氣息。可以說,傳統文化的融入讓網絡文藝“網感”與“美感”兼備。許多作品不僅吸引了國內觀眾,還頻頻“走出去”,在跨文化傳播中取得不錯的成績。《慶余年》《長安十二時辰》等網絡劇,從國內“火”到海外。8K中國風水墨動畫影片《立秋》,在傳統水墨之美的包裝下傳遞當代精神意蘊,為廣大網友所喜愛,獲得多個國內外獎項。
傳統文化綿延數千年,當代文藝創作可從中萃取精華,為己所用;網絡文藝作為互聯網時代新興文藝樣式,富有創新基因。二者相融相生,為當代文藝創作注入生機活力,豐富著我們的文化生活,增強人們尤其青少年觀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未來,網絡文藝當繼續探索二者融合創新之路,進一步打開文化格局,更好地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
[ 責編:王蕾]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