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鄉生活中的“加減法”
本報駐山東記者 孫叢叢
臘八過后,住在山東博興老家的父母就加快了“忙年”的節奏,掃房子、蒸饅頭、炸年糕,過節的儀式感在各個角落里升騰。媽媽說,置辦年貨比以往省心了許多,除了備齊年夜飯所需的雞、肉、魚外,像休閑零食、水果、蔬菜都不必“囤”了。“咱縣城又建了好幾個購物中心,隨用隨買都來得及;網購也很方便,一般下單后的第二天就到了。”
許多行業“春節不打烊”,不僅讓假日消費更加便捷,還為百姓生活帶來時新感和品質感。正月初五,表姑來家中做客,回憶起許久前過年時大鍋燉肉的情景:從大集上買一掛豬肉,在院子里支起一口大鍋,燒水慢煮直到香味四溢……出鍋后,加點作料拌勻,一家人分而食之,別提多美了。說話間,媽媽準備的“燉肉”就上桌了,一同端上來的還有火腿、燒雞等硬菜,可在分餐時,大家都不約而同地說:“夠了!少給點兒!”生活變好了,老百姓不愁吃不愁穿,對雞鴨魚肉自然就少了從前那種一年到頭只犒勞一次的期待,但在綠色健康、“光盤”行動上卻越來越有共識。家常餐桌上,大家也努力嘗試把食物翻出新花樣,給生活添些彩頭。當天,贏得好評榜首的,正是一盤帶有“科技感”的烤麻花,出自過節的“氣氛好物”——空氣炸鍋。這些“網紅”小家電不僅為精致生活助力,也成了千家萬戶廚房里的必備單品。
在餐桌上“做減法”的同時,鄉親們身邊的福利保障正逐年遞增。表姑一家原來住在博興縣陳戶鎮的農村,這幾年,不僅在縣農業農村局幫扶指導下建起蔬菜大棚,一年增收幾萬元,還舉家住上樓房,她自己也成了社區里的文藝骨干。“空閑的時候,我們好幾個伙伴經常到鄰近的呂藝鎮唱呂劇,節前幾天,縣戲劇團搞線上劇目展播,大伙兒還跟著學了幾段新腔。”在表姑的表述中,呂藝鎮的惠民政策也很贊,那里許多村子把土地流轉后建成了新型社區,社區開辦幼兒園,組建專門文化隊伍,讓70歲以上的老人免費入住老年公寓,享受集中供養服務。
博興縣文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文化養老、文化治理正成為提升城鄉居民幸福指數的有力抓手,除推動公共文化服務下沉基層外,2023年,全縣還將實施呂劇博物館、呂劇起源館民生工程建設項目,強化國有文藝團體、文化站長、莊戶劇團3支隊伍建設,讓老百姓在“家門口”享受便捷的文化福利。
這個年節,還有更多變化悄然發生。以往,縣城里像影院、健身房、公園等獨一份的設施,不僅有了許多“同類項”,而有的就建在鎮上、村里。習慣線上下單的我,團電影票時就忽略了其他選項。印象里的影院就在家附近,從淘票票下單的竟是幾公里開外的一家新店,只好放棄步行拼車前往。可不嗎,縣城在加速布局,鄉村正飛快發展,再拿過去的認知看問題,還真就過時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