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生態產品總值核算成為綠色發展風向標
據3月26日《經濟日報》報道,日前,四川省巴中市舉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工作成果發布會。會上首次發布了2021年巴中市生態產品總值(GEP),共計2010.75億元。近年來,青海、海南、內蒙古等省和自治區,深圳、麗水等23個市(州、盟)以及阿爾山、赤水等100多個縣(市、區)都開展了GEP核算試點示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但一地的綠水青山到底值多少金山銀山,又該如何核算呢?生態產品總值(GEP)核算機制對此給出了答案。這一數據反映的是生態系統提供的最終生態產品和服務價值量化的總和,是對區域生態系統生態價值的量化。通俗地理解,生態產品總值就是給綠水青山“定價”。
對國內生產總值(GDP),公眾已經比較熟悉,但對GEP比較陌生。其實,兩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GDP是體現經濟利益的重要指標,GEP是體現生態效益的重要指標,二者并不對立、割裂。發展綠色經濟需要生態環境的支撐,保護生態環境又需要經濟系統的反哺和建設。只有一手抓GDP,一手抓GEP,推動經濟和生態協同發展,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才能建設好美麗中國。
綠水青山“有價”,綠色發展“有標”。綠色發展不是空洞模糊的理念,而應有明確的方向和路徑,落實到具體行動中,取得看得見摸得著的成果。對一地的生態產品總值進行核算,就相當于給生態產品價值或者綠色發展的政績算了一筆賬,能讓相關方面看清生態產品的范圍以及價值變化情況,明確綠色發展的得失,進而有助于地方消除綠色發展的困惑和誤區,找準落實“兩山理論”的抓手,明確綠色發展的標準和重點。
近年來,各級各地都努力摒棄“唯GDP”思維,力求實現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均衡發展,一些生態功能區率先實施生態考核、綠色考核,在領導干部調整過程中啟動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等。而核算生態產品總值,可以給上述舉措提供更全面、更科學、更精準、更權威的數據支撐,讓相關結果更具公信力,進而助力地方做好發展決策,彈好發展鋼琴,把正綠色發展的方向盤。
核算生態產品總值,既有政策引領,也有實踐推動。2021年4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進一步從制度層面,對我國開展GEP核算和價值實現提出目標和要求。國家發改委和國家統計局也聯合發布了《生態產品價值核算規范(試行)》。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及多個省市都對經濟生態生產總值、生態產品總值核算規范、體系建設進行了積極探索實踐,取得了初步成效,積累了不少經驗??梢哉f,全面推進生態產品總值核算體系建設的社會共識日益強烈,條件和環境日益成熟。
下一步,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應瞄準GEP核算政策應用面臨的“度量難、交易難、抵押難、變現難”等問題,不斷轉變理念,總結經驗,優化機制,推進GEP核算體系構建和應用的常態化、規范化、標準化、區域化,推進GEP核算“進規劃、進考核、進項目、進主流化綜合決策程序”,讓GEP核算真正成為綠色發展的風向標,成為發展決策的重要考量因素,成為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重要指南,成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