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15分鐘生活圈 64.7%受訪者認為不應照搬統一模式
近年來,多地加快推進實施“15分鐘社區生活圈”行動,建設“美麗街區”。日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2677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建設15分鐘生活圈,64.7%的受訪者認為各地情況差異較大,不應照搬統一模式,62.6%的受訪者覺得所需基礎和配套設施的高標準短時間難以達到。
“我所在的小區是公租房,有一定的公共配套設施,比如公共讀書室,但類似配套設施要想大規模推廣,目前還存在困難。因為很多小區規劃建設公共服務設施時,業主的意見也是非常重要的。”上海普陀區社區工作者秦嵩說,怎么把公共服務設施融入到小區建設里來,是未來需要下功夫協調的問題。
河北廊坊的居民陳朋穎感覺,當下社區服務存在的不足,有些并不是社區、街道、物業哪一方能單獨解決的,這其中存在聯動的缺失?!氨热缥宜诘男^,是一個新小區,交付時間不長,但是小區當時在建設時沒考慮到未來電動汽車的普及,電纜和電壓都不能達到電動汽車充電的基本要求,沒辦法安裝電動汽車充電樁。這種問題就必須多方聯動才能解決?!?/p>
對于建設15分鐘社區生活圈,50.3%的受訪者擔心城市規劃和社區管理力量不足,45.3%的受訪者感覺相關理念和生活態度未能深入人心,39.6%的受訪者認為居民整體素質有待提升,26.4%的受訪者感覺存在重硬件設施、輕社會服務的問題。
廣西南寧市青秀區居民蔡蕓霞說,生活圈便利,某種程度上意味著高房租和高房價,有的人為了節省生活開支,會去比較偏僻的地方住,犧牲時間節省金錢。所以,“偏遠和不發達的城市或地區,生活圈的建設還需要重點投入?!?/p>
秦嵩希望15分鐘生活圈規劃的落實兼顧到各方利益,政策、資源、人才、居民需求都要充分考慮。比如上海市中心的八個區,相對來說地理面積會小一點,這意味著大家居住會更加密集,15分鐘生活圈的建設相對比較容易。但對于郊區或地理面積比較大的區,15分鐘生活圈在距離規劃和資源協調方面,可能就會難一些。所以在規劃的時候,要根據各個區域的情況、歷史背景來綜合統籌規劃。
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胡小武提醒,15分鐘社區生活圈作為未來城市規劃當中的一種新指南,規劃設計中要形成共同締造的理念,即要從周邊居民的需求出發,堅持問需于民,以需求為本。“比如現在市民生活中,休閑生活方式占了很大的份額,那么戶外休閑文娛可能就是新的重要需求點。嫁接于這些活動之上的社區交往行為,也會成為未來城市生活當中解決居民基礎心理問題,維護社區成員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徑。”他表示,只有基于這樣的出發點去進行規劃設計,才能使每一個不同的社區生活圈層,都有更多樣化的可能性,形成健康社區生活圈的良性配置。
受訪者中,00后占29.0%,90后占41.4%,80后占22.8%,70后占5.4%,60后占1.1%。生活在一線城市的占33.6%,二線城市的占36.8%,三線城市的占16.7%,小城鎮的占12.9%。
(金文對本文亦有貢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品芝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