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打造標準又體面的養老服務行業
【閱讀提示】越來越多高學歷年輕人加入健康照護師隊伍
光明網評論員:據媒體報道,當前越來越多高學歷年輕人加入健康照護師、職業陪診師等養老新職業隊伍,90后開始給“90后”養老。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升、人們對養老服務提出更高要求的背景下,基于傳統養老服務衍生出更為細致的專業分工,如健康照護師、職業陪診師以及助浴師等。這些新職業的出現,讓養老服務“術業有專攻”成為可能。養老新職業的分工方向,填補了社會適老化改造不及時而產生的“真空”地帶,讓市場養老服務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28004萬人,人口老齡化是當前與今后很長一段時期內我國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數以億計的老年人口帶來的必然是海量的養老服務需求,這些需求也遠非當前包括養老新職業在內的社會養老服務所能完全涵蓋。因此,從事養老服務工作也就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伺候和照顧老人。
這一點也可以通過人社部日前發布的《健康照護師就業景氣現狀分析報告》看出。一項針對2020年全國健康照護領域從業人員的調查顯示,在這一群體中,25歲及以下人員占比5.3%,26歲至35歲占比15%。盡管46歲以上人員仍為當前健康照護師主力,占據半數以上,但年輕人占比超20%已然不少。不過仍需關注到的是,在人們的傳統認知里,養老新職業與傳統養老服務如住家保姆、醫院護工等容易被籠統概括為一體,這與養老新職業所想要打造的有標準的、體面的健康服務業目標,仍有一定的距離。
人們之所以在認知上還難以將養老新職業與保姆、護工等進行區分,是因為養老服務行業所能夠運用的新科技、新應用仍是少數,如心理學、護理學等專業知識難以量化成果,這使得大多數購買服務的家庭依舊認為,做好養老服務只需要服務和耐心即可。一旦缺乏認可和足夠的技術含金量,必然對應的是收入無法提高,如果年輕人看不到職業發展前景,自然而然會排斥養老服務行業。此外,傳統養老服務業人員流動性強,需求家庭更多是通過熟人介紹等傳統方式來評價和購買服務,這也勢必阻礙養老服務行業產業化、規范化。
從養老服務行業長遠發展,及其為社會提供更多優質服務、吸引更多新生力量關注和考慮養老新職業的角度而言,打造標準的、體面的養老服務行業,值得公共政策持續發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