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星光點亮社區“微治理”
光明日報見習記者 武鷺帥 光明日報記者 蘇雁
日前,記者來到位于江蘇無錫空港經開區(碩放街道)的南三社區,聽到一陣鏗鏘有力、清脆明朗的鼓點聲。“這是我們社區文藝隊正在為居民們排演鼓樂。”南三社區黨總支書記楊勇告訴記者。
白菊娣是文藝隊的核心成員,年近七旬的她為人熱心善良,在鄰里間威望很高。“通常只要我們提需求,社區都會想方設法滿足我們。”白菊娣笑盈盈地說。楊勇介紹,目前南三社區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占常住人口的五分之一,需要更大程度地調動群眾積極性來創新社區管理。
記者跟隨楊勇來到社區南星苑256號樓,頓覺眼前一亮。只見整潔的樓道兩側,畫滿了充溢童趣的墻繪,一只只小動物栩栩如生。“我們社區都是樓梯房,之前樓道中堆積著不少雜物,不美觀而且安全隱患大,但清除雜物免不了要和居民溝通。文藝隊的叔叔阿姨們作為志愿者,幫著去溝通協調,還聯系了周邊的學校,和孩子們共同完成了墻繪作品。”楊勇說,社區無大事,民生無小事,社區“微治理”就妙在“微”這個字,需要居民共同參與。
“這些年,志愿活動無論是技術手段還是內容形式都有了很大的變化,不局限于在社區內部發揮文藝骨干的作用,我們還希望培養更多的志愿后備力量,為社區居民提供更精準、更高質量的志愿活動,實現社區‘微服務’的提升。”碩放街道社會事業局副局長曹石紅表示。
為此,在2022年年末,碩放街道推出了“時間膠囊”志愿服務智慧小程序,進一步整合、規范志愿資源,構建起一個“志愿圈”。點開小程序,社區發布的志愿活動一目了然,并在發布欄中備注了對志愿者能力的要求,同時,志愿者可根據自身實際,備注本人特長等信息。這種做法可謂“雙向發力”,提升了志愿服務的專業性和精準性。
“借助‘時間膠囊’,志愿服務就能實現可視化,志愿者可以在小程序上看到自己的志愿服務時長,并據此兌換相應的禮品,這些禮品均來自我們組建的空港地區志愿商圈公益聯盟。今年,我們將在整個新吳區實現志愿服務時長統兌、統存、統換。”曹石紅說,截至目前,該平臺已注冊志愿者600余人,街道已設立了20個“時間膠囊”志愿服務創新項目積分兌換點,“時間膠囊”公益聯盟企業逾40家。
除了改進參與形式,在創新志愿活動內容方面,碩放街道也費了一番心思。在街道下屬的麗新社區,由于居民不規范種植,小區環境亟待改善。“我們在周末組織了一場‘打造花海’的活動。”麗新社區黨總支副書記夏佳榕說,在愛心企業的幫助下,社區籌集到了200株薔薇花,號召居民以家庭為單位進行認領,對周邊綠化進行“包干”。“我們家第一時間就認領了一株,帶著孩子一起培土澆水,既美化了社區環境,又增強了孩子的實踐能力和服務集體的意識。”志愿者家長賴婭琪表示。
“此外,我們社區還培養了一支‘青鴿志愿服務隊’,這支隊伍以00后隊員為主,根據他們的特長,我們為其匹配志愿活動。”夏佳榕介紹,這支志愿服務隊曾用抖音現場直播的方式帶領居民參與了一場“云趕集”,點贊量達5.6萬次。
“下一步,碩放街道將繼續引導社區從基層社會治理大局出發,以居民需求為導向,探索以‘五社聯動’為載體的基層治理新模式,促進社工、社會組織、志愿者、社會慈善資源各展所長,聯通聯動,做優社區治理品牌,構建完善的社會化服務支持體系,引導居民群眾共同參與‘微治理’項目,共享‘微治理’成果。”曹石紅表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