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殘疾人群體“穩穩的幸福”
理線、穿針、落針……手指翻飛間,聾啞繡娘高雨翠在布上繡出一幅“水墨畫”。“參加新余市殘聯項目學習夏布繡一年多了,夏布繡仍能深深地打動我。”她靦腆一笑,在紙上寫道,“傳承非遺技藝讓人成就感十足,這是我想要的美好生活!”
與殘疾人同享生活的溫暖和芬芳,五年來,江西省殘聯用一項項民生工程、一件件惠民實事,回應殘疾人過上美好生活的期待,托起殘疾人群體“穩穩的幸福”。
讓孤殘兒童有“醫”靠
九江市都昌縣中醫院兒童康復中心,中醫治療室、物理治療室、作業治療室、音樂治療室、水療室等區域依次排開。樓道里,家長們扎堆站在治療室外觀察孩子們的情況。
“穿黃裙子的孩子是我的女兒瑞瑞,因早產導致腦癱。之前我們在浙江看病,治療開支很大。現在,我帶孩子回老家復健,政府承擔費用。”李娟透過玻璃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復健兩年多,孩子四肢有勁兒了不少。”
“兒童康復中心建立起以都昌縣殘聯專項資金為支撐,醫保報銷、醫院部分減免為輔助的機制,相當于免費為孤殘兒童治療。”兒童康復中心主任陳愛萍解釋。
從異地求醫到回鄉治療,瑞瑞是江西無數孤殘兒童的縮影。2018年以來,江西出臺全省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及其配套政策,救助0至6歲有康復需求和診斷明確的視力、聽力、言語、智力、肢體殘疾兒童和孤獨癥兒童,探索“殘疾兒童康復機構準入制+協議管理+第三方評估+人才培訓”模式,建設孤殘兒童定點康復機構。
政策帶動下,眾多兒童康復機構紛紛成立。這些“家門口”的康復機構填補了縣城、鄉鎮孤殘兒童復健領域的空白,讓孤殘兒童有了“醫”靠。
撫州市第三醫院兒童少年心理科組建以醫生、護士、教師為組合的康復團隊,用醫教結合的方式治療孤獨癥患兒。“醫教結合是指孩子半天上學,半天做康復訓練,家長晚上再訓練。我院每年接診孤獨癥兒童、精神發育遲滯兒童約200人次,近4年總計康復患兒214人。”兒童少年心理科主治醫師袁濱介紹。
宜春市啟慧康復教育中心為孤獨癥、智力殘疾兒童開辦社會性教育班級。“中心每年有80多個孩子畢業。針對學業銜接問題,宜春市殘聯牽線推動中心跟普通學校合作,接納畢業生上學,搭建平臺讓他們融入普通孩子。”啟慧康復教育中心校長鄧艷蘭說。
五年加油“贛”,江西建立健全0至6歲孤殘兒童康復服務體系,培育285家孤殘兒童康復機構,累計為3.42萬人次孤殘兒童提供康復救助。
為殘疾人就業提供服務
景德鎮市博愛陶瓷文化交流中心一樓,詹柳青和同事圍桌而坐,一手握素坯瓷杯,一手提筆在杯上繪圖。
“我是小兒麻痹導致行走不便,父母送我學習制陶,讓我吃‘手藝飯’。”詹柳青舉起杯子,“瞧,我在畫釉上彩圖案,杯子出窯后放到公司售賣,我從中獲得分紅。”
“陶瓷適合聽障、下肢不便的殘疾人就業。目前,中心一共有15位員工,2人為肢體殘疾,其他人和我一樣為聽障群體。”博愛陶瓷文化交流中心負責人張玲在手機上打字道。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面對殘疾人就業能力弱、職業教育供給不足等問題,2018年以來,江西出臺《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帶頭安排殘疾人就業辦法》《江西省“十四五”殘疾人職業技能提升實施方案》等文件,為殘疾人就業提供精準化服務。
政策落地,吸納殘障人士就業稅收減免等政策讓企業雇傭殘疾人,就業教育培訓制度提高殘疾人就業能力,最大程度釋放現有支撐體系的效能。
在鷹潭貴溪市殘疾人創業孵化基地,記者見到了丁智青。她的右腿高位截肢,穿戴假肢后走路與普通人無異。“殘聯牽線下,我加入江西戀之舞文化產業有限公司設計舞蹈服。工作幾年后,公司扶持我創業,為我創辦個人工作室,帶動30多位殘疾同胞就業。”丁智青指著一套畬族服裝介紹,“前不久的江西省少數民族運動會上,畬族代表就穿著這套服裝亮相開幕式。”
數字經濟的發展為殘疾人就業提供更多機遇。上饒殘聯和上饒市眾贏職業培訓學校順勢而為,舉辦殘疾人電商培訓班,50%的培訓合格學員就業創業,劉湖是其中之一。“我只有一只手和一只腳,之前開小賣鋪謀生。參加兩期殘疾人電商培訓班后進入電商公司就業,做過客服、運營、運營主管等,現在我是公司的拼多多團隊負責人,年收入超過10萬。”劉湖自豪地說。
2022年8月,江西省在全國率先出臺《扶持殘疾人職業教育基地辦法(試行)》,鼓勵職業(技工)院校加大殘疾人職業教育培養力度,加快殘疾人職業教育發展,提升就業創業能力,促進殘疾人的就業和全面發展。
“目前我們累計培訓殘疾人8.2萬人次,幫助了7.7萬人次就業,扶持了2348家陽光助殘創業就業基地,更好地保障了殘疾人就業權益。”江西省殘聯黨組書記、理事長何劍鋒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