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小葡萄“裂變”大能量
光明日報記者 王建宏 張文攀
賀蘭山嵯峨壯美,葡萄園蒼翠沁紫。
6月9日至10日,賀蘭山東麓,由農業農村部、工業和信息化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和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國際葡萄與葡萄酒產業大會、第三屆中國(寧夏)國際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覽會在寧夏銀川舉行,來自42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嘉賓參加了這一全球葡萄酒盛會,全方位展示中國葡萄酒的產業實力、發展活力和文化魅力。
聚能產業
賀蘭山東麓土地貧瘠,不適宜種植糧食作物,但卻是種植優質釀酒葡萄的絕佳土壤,這里的淡灰質鈣土有機質含量低,能有效控制葡萄產量;土壤通氣性、透水性好,持水量低,有利于葡萄根系下扎,更好地吸收深層土壤的微量元素,長出的葡萄可以釀造出優質葡萄酒。
截至目前,寧夏釀酒葡萄種植面積達58.3萬畝,已成為我國最大的釀酒葡萄集中連片產區,年產葡萄酒1.38億瓶,產業綜合產值達342.7億元。在博覽會期間舉辦的投資貿易大會上,共簽訂招商項目224個、協議金額307.2億元。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發布了2023年“賀蘭山東麓葡萄酒”品牌價值為320.22億元,排第8位;中國氣象服務協會授予賀蘭山東麓“釀酒葡萄黃金氣候帶”稱號。
“下一步,我們將充分發揮寧夏國家葡萄及葡萄酒產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示范帶動作用,用好國際葡萄與葡萄酒產業大會等平臺,進一步完善政策供給,強化科技服務支撐,加大產業主體培育,讓土生土長的‘小葡萄’成為走向世界的‘大產業’。繼續加大對外開放,擴大貿易投資,深化科技合作,加強機制建設,與各國一道攜手推進全球葡萄與葡萄酒產業發展。”農業農村部黨組書記、部長唐仁健表示。
聚勢開放
一串釀酒葡萄將世界和中國寧夏串了起來,打開了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大門。葡萄酒以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特有的開放屬性,成為世界的“通用語言”。
“這屆博覽會是寧夏擴大開放、走向世界的重要機遇和平臺,我們將以酒為媒、以酒會友、以酒續緣,進一步深化與各國各方友好關系,拓展務實合作,擴大人文交流,讓寧夏葡萄酒更好走向世界,讓中國葡萄酒當驚世界殊。”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書記梁言順說。
葡萄酒是世界語。賀蘭山東麓葡萄酒先后在品醇客、布魯塞爾、巴黎、柏林等國際頂級賽事上斬獲大獎上千個、以絕對優勢位居中國獎牌榜首位。“為摩爾多瓦和中國之間的交流合作提供了機會和平臺。”摩爾多瓦共和國副總理兼農業與食品工業部部長弗拉基米爾·鮑里亞說,摩爾多瓦因葡萄酒而聞名,出口中國的農產品中葡萄酒占80%以上,非常期待通過寧夏“窗口”尋求更多機遇,推動兩國開展更多交流合作。
“中法兩國在葡萄酒旅游方面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友好基礎。”法國文化與旅游部前部長赫夫·諾維利說,兩國可以加強葡萄酒產區和酒莊之間的互訪互學,交流釀造技術、管理經驗、市場策略等,提升雙方的葡萄酒質量和品牌影響力;在葡萄酒旅游方面開展品牌聯動,探索新模式、新平臺、新技術等,共同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葡萄酒旅游目的地和產品。
聚合創新
從過去簡單照搬外國種植方式和釀造技術、在市場競爭中水土不服,到如今小葡萄成就大產業、葡萄酒香飄全世界,蝶變的背后是“科技創新”在支撐。
科技創新一直是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與葡萄酒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突破口。寧夏建立釀酒葡萄脫毒種苗三級繁育技術體系、葡萄酒技術標準體系,先后制定41項技術標準,集成推廣淺清溝、斜上架、深施肥、統防統治及高效節水灌溉等一批關鍵技術,創建釀酒葡萄栽培“寧夏模式”;開展釀酒葡萄新品種選育,建立包含100余份核心種質的資源圃,培育雜交群體66個、篩選優系3個。建立葡萄酒學歷教育、職業技能教育和社會化教育培訓三級體系,每年培養300名以上技術型人才。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業技術創新中心作為國內首個服務于葡萄酒產業的“開放共享”式技術創新平臺,針對葡萄酒產業在耐寒抗旱品種選育、本土釀酒微生物制劑研制等方面技術短板弱項和科技創新需求,探索形成系統引領、產業帶動、資源整合、人才聚集的產業高質量發展新模式、新路徑,以科技創新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如今的寧夏賀蘭山東麓,一顆“小葡萄”串起產業鏈條、帶動科技創新、引發生態蝶變、促進聯動開放,不斷釋放大能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