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粒米”感受文化中國
“一粒米”的前世今生,凝結著中華兒女的智慧和汗水,映照著中華文化的萬千氣象,銘刻下中華文明奔騰向前的壯闊畫卷
稻米在人類文明發展歷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今天,稻米仍是全世界的主要食物之一。我國的稻作農業起源很早,米食文化源遠流長,不僅塑造了今天中國人的許多生活習慣,也影響了人們的精神氣質。從6月17日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3年重點項目、大型美食文化探尋節目《中國米食大會》在央視財經頻道黃金檔播出,透過“一粒米”感受中國文化的厚重與綿長,為觀眾奉上高質量的文化大餐。
中國稻作農業發展歷史悠久。2000年11月,考古學家在浙江省浦江縣發現上山遺址,此后陸續發現了1萬年前屬性明確的栽培水稻、迄今最早的定居村落遺跡和大量彩陶遺存,充分證明這里就是世界稻作文明的起源地,是以南方稻作文明和北方粟作文明為基礎的中華文明形成過程的重要起點。經過漫長歷史演變,我國逐步形成了特有的稻作農業體系,包括水田耕種技術、節氣和歷法、谷物加工方式和蒸煮粒食習慣,以及與之相應的社會結構、思想觀念和文化傳統。
與稻作農業息息相關的米食文化傳承至今,在不同地區發展出不同樣態,滋養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在浙江,從融合山海之味的海鮮米豆腐,到傳統美食慈城年糕、湖州粽子、梁弄大糕,再到甜苦相依的創新食品咖啡湯圓,米香一如既往,形態千變萬化;在廣東,人們既喜愛非遺美食禾稈冚珍珠、風味美食“粥底打邊爐”,也對“薄如蟬翼、純白若雪”、米香濃郁的陳村粉鐘愛有加;在湖南,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土家糍粑廣受歡迎;在云南,種類繁多、口味各異的米線令人目不暇接;在海南,氣鼓魚粥、港門酸粉、山蘭米酒、鳳梨海鮮炒飯等特色美食吸引無數食客前來品嘗……具有悠久歷史的米食文化,發展到當代依然充滿活力,成為中華文化創造力的一個生動注腳。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稻作農業的發展成熟,對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我國自古就有“蘇湖熟,天下足”的說法。半個世紀前,雜交水稻在中國率先成功研發并大面積推廣,助力我國用不足全球9%的耕地,解決世界近1/5人口吃飯問題,成為世界第一大糧食生產國和第三大糧食出口國。今天的中國,從深入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到開展“光盤行動”,在全社會營造節約糧食、反對浪費的濃厚氛圍,一系列有效舉措,讓中國飯碗端得更牢。
“一粒米”的前世今生,凝結著中華兒女的智慧和汗水,映照著中華文化的萬千氣象,銘刻下中華文明奔騰向前的壯闊畫卷。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在這片廣袤土地上創造了輝煌的過去,也必將在接續奮斗中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作者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高級編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