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傳統的根扎深 把創新的路走寬(金臺隨筆)
悉尼歌劇院舞臺中央,90后“嗩吶博士”劉雯雯吹奏的《百鳥朝鳳》,以蒼勁有力的嗩吶之聲,變幻出惟妙惟肖的百鳥之鳴,贏得觀眾陣陣掌聲,讓更多人認識了嗩吶,認識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黃土飛揚的田野、面孔黝黑的漢子……說起嗩吶,很多人或許會有這樣的印象。然而,鄉野田間是嗩吶匠人傳藝的重要土壤,卻不是唯一的舞臺。嗩吶歷史悠久,氣質與音色獨特,充滿穿透力,是我國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傳統樂器。近年來,由于學習者越來越多、表演方式不斷翻新、新作品日益涌現,嗩吶熱度不斷攀高,甚至登上國際舞臺,以鮮明的民族風貌向世界展現中國風采。
重新進入人們視野的,不只是嗩吶。從古箏花式演奏的視頻達到數千萬播放量,到胡琴組成的樂隊備受關注,從琵琶被賦予更多表演形式,到流行音樂中添加馬頭琴等元素,許多傳統樂器正在煥發新的活力,從古老到潮流,從小眾變火熱,從本土向國際,以新的姿態開辟更廣的舞臺。
這樣的熱潮因何而來?嗩吶等傳統樂器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使其本身就擁有廣大的、潛在的受眾基礎。傳統樂器具有余音不絕的美感,講究氣韻生動的意境,能以簡潔的方式描繪出意蘊豐富、變幻無窮的美妙畫面。比如,嗩吶曲《百鳥朝鳳》營造出布谷鳥、鷓鴣、燕子等群鳥爭鳴的場景;琵琶曲《春江花月夜》中有輕舟蕩漾、春風吹拂、江水漣漪的意境;二胡曲《賽馬》能讓人感受到萬馬奔騰、草原馳騁……刻在血脈基因里的情感認同、審美取向,讓很多人沉浸在樂聲中久久回味。這種中式表達、東方韻味所造就的獨特感染力,也讓不少海外觀眾嘆為觀止。
今天,許多熱愛中國民樂的音樂人既賡續傳統,也繼往開來,把傳統的根扎深,把創新的路走寬。要下功夫挖掘、梳理、承繼一件件傳統樂器背后的歷史文脈和技法曲譜。如中國嗩吶地域特色鮮明,每個地方都有接地氣的傳統曲牌,學藝者需要潛心學習、認真整理、精益求精。民樂的編曲、表現、場景都有創新創造的空間,要敢創想,推動民樂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近年來,不少音樂節目把目光對準傳統民樂,用笙、嗩吶、揚琴等傳統樂器演奏多種音樂曲目;中央民族樂團也走進直播間,為民樂演出打造新的舞臺,讓更多聽眾有機會欣賞到絲竹管弦之美。守正創新,傳承發展,才能讓文化的美更具年輕態和生命力。
隨著人們的文化需求和審美意趣不斷更新,曾經的“傳統”不能滿足于“進非遺”“開展覽”,還要參與生活、融入時代。通過創新發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火起來、傳下去,這是對昨日的守護,也在積淀明日的經典。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