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人城和諧相融
【文化流淌】
作者:冶進海(北方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寧夏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
“黃河臂挽賀蘭山,共護明珠耀玉盤。”銀川市東臨黃河、西倚賀蘭山,是一座山水之間的城市。倚山傍河,山河呼應;天藍水碧、云白草綠,這里孕育了一派江南的風光。
從古到今,黃河的多次改道,在銀川平原上留下了200多個湖泊濕地,星星點點地分布在不同角落。清代銀川有“七十二連湖”的美譽。現存的有水色淡藍、形似大元寶的寶湖;亭臺樓榭氣象萬千、被稱作“銀川之腎”的閱海湖;周邊小區林立、游人如織的北塔湖;位于中山公園的澄波渺渺的銀湖;“不是白洋淀,勝似白洋淀”的鶴泉湖……這些湖皆景色秀麗、蘆葦蕩漾、魚躍鳶飛、百鳥啾鳴。特別是從銀川東邊的河東機場進入市區,寬闊的公路兩旁,望眼便是長長的蘆葦叢繁密、荷葉翻飛的鳴翠湖。這是繼江蘇溱湖和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后,被命名的第三家國家濕地公園,有100多種鳥類在這里繁衍生息,被評為“中國最美的六大濕地公園之一”。清代乾隆年間,《寧夏府志》中描述銀川的湖泊時有“水澄澈,無蒹葭,望之淼然,賀蘭倒影,野樹環匝,漁子操輕舟出沒煙波,真有江鄉風色”等句子,將銀川平原的水鄉景觀描述得婀娜多姿。
將這些湖泊巧妙勾連起來的,是銀川沛然不竭的渠與河。
“漢柳青青城挹翠,唐渠汩汩水環田。”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代,先民們在銀川鑿渠引水,灌溉農田,開鑿了堅固的“秦渠”。漢代將“秦渠”延長后稱“漢延渠”。唐代國力強盛,全面修筑水利工程,加工開鑿成為唐渠,又名唐徠渠,極大促進了銀川平原的農業生產。后經各代整修,渠口開在青銅峽旁,經青銅峽、永寧、銀川、賀蘭等縣市向北流去,到平羅縣終止,全長322公里,有大小渠道五百多條,灌田90余萬畝。加之后代開發不間斷,于是銀川區域內渠道密布,阡陌縱橫,水鄉腴田,農耕文明非常發達。
“孰知塞北千重翠,竟是江南萬頃田。”到了明代,銀川平原、衛寧平原等常年豐收,有了“天下黃河富寧夏”之美譽;民間有了“南京北京都不收,黃河兩岸報春秋”之說法。千里沃野,稻豐魚肥,花果飄香,農事之盛,令人稱嘆。現在,唐徠渠水依然淺唱與低吟,浸潤著千年歷史風韻,奔向了一塊塊良田,把“賀蘭山下果園成”的美譽傳播得更廣更遠。
長渠流潤,河水飄搖。這些年,銀川著力打造生態宜居城市,以文化為魂,從歷史資源中激發新活力,積極開展水系連通工程,改造、擴整、恢復渠河湖水利功能,加強水生態修復、水環境治理、水景觀提升,踐行綠色發展理念。2023年5月,銀川入選中國十大“大美之城”,水鄉景觀成為重要加分項。山水人城和諧相融,這里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使命擔當。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27日 1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