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疊翠滿目新——內蒙古通遼市打好綠色轉型發展組合拳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中國式現代化】
光明日報記者 高平 王瀟 光明日報通訊員 唐春香
盛夏,遼闊的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大地,一派綠意蔥蘢。
綠色,是科爾沁草原永恒的顏色,地處科爾沁草原腹地的通遼正努力守護著科爾沁清新的綠、蓬勃的綠。2066萬畝嚴重沙化土地、900多萬畝水土流失土地得到有效治理,草原植被蓋度提高到64.86%,環境空氣質量平均優良天數比例達到92.9%……山川起翠屏,秀水作藍帶,裝點出通遼市一幅幅天藍水碧、地綠人宜的美麗畫卷。
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關鍵是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通遼堅決擺脫傳統路徑依賴、告別粗放發展方式,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更加注重發展質量,不斷提升產業層次與核心競爭力,集中集聚、集約集群發展的產業格局初步形成。
如今,通遼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聚焦綠色轉型、聚力高質量發展,全力構筑綠色農畜產品產業、綠色煤電鋁產業、現代能源示范產業等產業集群,打出一套綠色轉型發展組合拳。
生態治理 構筑北疆綠色屏障
地處科爾沁沙地腹部的通遼,沙地面積為4104萬畝,占科爾沁沙地總面積的52.7%。這里曾經一度是全國沙化極度嚴重、生態環境非常脆弱的地區之一。無草無樹,鳥獸絕跡,沙起塵飛。
如今,一道綠色長城在北疆崛起。站在科左后旗科爾沁沙地綜合治理雙千萬畝努古斯臺項目區的山丘上眺望,一棵棵樟子松迎風屹立,高低相間的植被密密麻麻鋪展,綿延至遠方。
“2008年我們測算過,科左后旗的沙地有460萬畝,為了種樹,我們常年吃住在沙坨子里。現在,想找大面積的沙地植樹都難了,我們這些植樹人快‘失業’了!”科左后旗林業和草原局局長陳輝感慨。
來到科左后旗植樹造林現場,還沒等站穩,就被一陣狂風吹了一個趔趄,裸露在外的皮膚瞬間就上了一層“黃沙妝”。大風、缺水、流沙,是許多栽種在沙地中的小樹苗難以跨過的“坎兒”,這也是在沙地中種樹成活率不到50%的主要原因。
“咱們這個項目區里的樹,只要按照正確的方法栽種就保活!”科左后旗林業工作站站長朝克吐說,“我們根據科爾沁沙地沙土蒸發量大又快,而且風速等級高等氣候和立地條件因素,研究出來‘深栽淺埋’等一系列造林新技術。”
科左后旗林業工作站經實際數據分析,采用“深栽淺埋”這種樟子松造林新技術后,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均提高到90%以上,且苗木長勢旺盛,畝均節省成本963.5元,還可免去補植、補造過程,減少50%的澆水次數,節省水資源55.8%。節水高效的“深栽淺埋”樟子松造林新技術,可以實現四季造林,這一技術的應用和推廣,讓科爾沁大地實現快速“換裝”,為防沙治沙貢獻通遼智慧。
目前,通遼市已有2066萬畝嚴重沙化土地、900多萬畝水土流失土地得到有效治理,荒漠化和沙化面積呈現雙縮減趨勢,極重度沙化面積減少了36%,沙塵天氣明顯減少,科爾沁沙地達到了“生態狀況惡化整體穩定遏制,重點治理區域全面好轉”的局面,逐漸形成了生態與氣候相互促進良性循環的態勢。
“林草植被蓋度增加,山、沙‘兩區’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不少地區通過治山、治沙,依托建設養畜、發展林果業,使農牧民走上致富之路。”通遼市林草局副局長李向峰表示,平原區通過農田林網建設,使1000多萬畝農田得到有效保護,糧食產量凈增20%以上,生態脆弱地區等通過減少農牧業生產活動、搬遷轉移農牧民,生態得到有效保護,植被得以休養生息。
科技賦能 打造產業黃金名片
在發酵、提取、精制等一系列工藝的“加持”下,玉米身價翻了250多倍,被送往歐洲、東南亞、澳大利亞......在通遼,玉米除了做飼料、榨油外,還能變成蘇氨酸、亮氨酸、甘露糖、硬葡聚糖等120多種高附加值產品。小小玉米經歷“72變”,串起了“農頭工尾”的“黃金產業鏈”。
走進科左中旗20萬畝高標準農田,挺拔的玉米苗正在茁壯成長。地處世界“黃金玉米帶”的通遼市種植玉米已有100多年歷史,是我國重要的玉米生產基地。作為“當家作物”,這里的玉米在科技賦能下,正在實現新跨越。2022年,全市玉米產量達到175億斤,田間地頭成熟的金黃玉米,經過收割和脫粒,有近一半搭上運輸卡車來到加工廠,開啟“變身之旅”。在通遼市科爾沁區梅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產25萬噸的蘇氨酸生產線改造項目正在忙碌施工,投產后將成為全球單體產量最大的生產線。在這里,一株玉米被“吃干榨凈”,應用于調味、生化、飼料、醫藥等多個領域。
近年來,通遼市先后出臺了一系列促進玉米生物科技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及規劃。此外,根據全球玉米精深加工發展方向、產業鏈條及主導產品,政企聯動繪制出“玉米產業圖譜”,按“圖”索驥,靠“譜”招商。目前,27家玉米精深加工企業紛紛落戶當地,圍繞酸、醇、糖、膠、藥,培育形成了13大類200多種產品的全株產業鏈,“通遼黃玉米”正在成為響當當的“黃金名片”。
地處世界“黃金玉米帶”,造就了“黃金肉牛帶”。20世紀50年代起,通遼市就以蒙古牛和三河牛為母本,以西門塔爾牛為父本,不斷選育改良,在90年代初培育出了既能適應草原自然條件又繼承世界優秀品種基因的“科爾沁牛”,徹底結束了我國肉牛種源完全依靠進口的歷史。
此后,通遼市繼續打好種業“翻身仗”,成立科爾沁肉牛種業公司,組建肉牛育種核心群,培育科爾沁牛新品種。今年5月,在國家級種公牛站——通遼京緣種牛繁育公司,記者目睹了凍精生產全過程。剛剛采集的種公牛精液,經過密度和活力檢測后,進行稀釋、罐裝和冷凍保存,其中一部分用于出售,一部分將免費提供給通遼當地的養殖戶。
在2022年度農業農村部發布的基因選擇指數育種值全國排名前100名的種公牛中,通遼市就占47頭,全國排名第一。“育種值越高,遺傳就越穩定,對后代的改良就會越好,因此它們后裔的產值平均每頭比其他同種后裔的產值要高出500到2000元。”京緣種牛繁育公司副總經理侯景輝介紹。
截至目前,通遼市建成兩個國家級肉牛核心育種場和1個國家級種公牛站,優質種公牛存欄180頭,年產凍精300萬支以上、優質牛胚胎5000枚以上,在成為全市肉牛改良動力之源的同時,也已經成為國內34個國家級種公牛站優質種源供應主體。
優質種源加上不斷完善的良種繁育推廣體系、動物防疫體系及有力的市場推動,肉牛產業成為全市農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在全市2103個嘎查村中,以養牛為主導產業的有1260個,76萬農牧戶中18萬戶以上從事肉牛養殖。肉牛存欄量、出欄量及牛肉產量均位居全國地級市首位。
“追風逐光” 開辟能源新賽道
驅車行駛在位于通遼市西北部的霍林郭勒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近處,整齊排列的光伏板在陽光下泛起層層“漣漪”;遠處,一排排“大風車”沿著山脈高聳矗立,巨大的扇葉在風中轉動著長長的“手臂”,源源不斷地輸送著綠電……霍林郭勒,這座因煤而興的工業城市正在加快“追風逐光”的腳步,摘掉“雙高”標簽,一路向“綠”而行。
今年5月,霍林郭勒市與鄰近的興安盟科右中旗達成戰略合作,牽手建立新能源跨盟市開發聯動機制。
“霍林河地區是通遼市的重工業基地。目前,我們的電解鋁產能是270萬噸,電力裝機855萬千瓦,但新能源占比低,為解決能耗高、排放高的問題,實現高質量發展,實施綠電替代是必由之路。”霍林郭勒市市長嵇海洋介紹,企業在科右中旗建設新能源項目,所產生的固定資產投資、產值、稅收等全部歸科右中旗統計支配,霍林郭勒市負責消納,這樣不僅解決了霍林郭勒市綠電占比低的問題,同時也能帶動經濟發展,實現共贏。
作為內蒙古東部地區重要的能源基地,通遼市以新能源開發催生新產業發展,全力打造新能源全產業鏈。科學推進風光資源開發,把新能源發展的重點放在就地消納上,大力實施源網荷儲一體化、工業園區可再生能源替代、風光儲氫一體化等項目,穩步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賦能綠色鋁基新材料基地、玉米生物科技低碳智慧園區、綠色低碳鎳鐵合金產業園和風光氫儲氨一體化零碳產業園。
6月11日,通遼綠電制造產業轉移項目啟動暨小金汽車一期工程開工儀式在科爾沁工業園區舉行,總投資約300億元,達產后年工業產值將達到700億元。“項目對提升裝備制造產業整體層次、加快構建多元支撐體系具有重要意義,是承接產業轉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又一重大成果。”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常委、通遼市委書記孟憲東表示。
目前,一批新型能源項目建設正在有序推進,隨著龍馬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園、通遼市天順風電設備有限公司等一個個特色鮮明的新能源產業項目落地生根,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創新資源和創新力量正在加速聚集。今年,通遼市加快新能源全產業鏈建設步伐,推動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年內形成2000臺套風機產能,促進新能源前沿技術轉化、應用場景拓展,全力打造風光氫儲全產業鏈裝備制造基地。系統推進能源減碳、工業降碳、生態固碳、生活低碳。推動綠電大規模替代、高比例就地消納轉化,實施新能源項目27個,新增裝機200萬千瓦以上。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02日 0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