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振興視角下的苗繡傳承保護路徑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一環,以文化產業推動文化振興,可以有效激活傳統鄉土文化、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苗繡是我國苗族地區民間傳承的刺繡技藝,既是我國傳統民間工藝的典型代表、苗族歷史文化的活化石,也是推進鄉村振興、弘揚民族文化的重要抓手。近年來,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和大眾審美觀念的變化,苗繡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本文基于苗繡文化傳承現狀,從文化產業振興視角出發,積極探索苗繡文化傳承和產業振興的有效路徑,以期為全面貫徹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助力。
苗繡保護傳承現狀分析
苗繡是我國不可多得的民間藝術瑰寶,苗繡產業資源豐富、種類多樣。近年來,得益于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及湘西地區對傳統工藝保護傳承的政策支持,苗繡文化產業正不斷發展壯大,催生出諸多民間工藝合作社和苗繡基地,為貴州鄉村文化振興和產業興旺奠定了堅實基礎。但同時,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及大眾審美觀念的變化,苗繡這一民間手工藝也面臨傳承危機和產業化發展困難等問題。
一、苗繡保護傳承存在斷代危機
今年國家對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做出了部署。人才是鄉村產業振興的推動者,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保障。文化振興、產業興旺離不開人才隊伍建設。貴州苗繡文化作為苗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苗族婦女智慧的結晶,也是苗族人民代代相傳的族群記憶。長久以來,苗繡文化的保護傳承主要依靠苗族婦女,大多采用家族傳承和拜師學藝的方式,苗繡傳承主體存在一定局限。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年輕人外出務工,村落“空心化”問題進一步凸顯,在很多村落,苗繡文化陷入后繼無人的窘境。此外,受外來文化和現代元素沖擊,諸多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消逝的危機,苗繡文化亦不例外。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也在于苗繡傳承人才的匱乏。
二、苗繡產業創新能力不足
苗繡文化產業化發展是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我國苗族地區服飾種類繁多、刺繡工藝各異,為苗繡文化產業化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然而,縱觀苗繡產品市場發現,苗繡文化產業化發展主要存在兩方面問題:其一,產品缺乏創新,同質化現象嚴重。苗繡文化傳承人大多為婦女,長期生活在古村落中,鮮有機會接觸新鮮事物和現代工藝設計元素,造成視野狹窄、設計理念落后,始終沿用古老的工藝技法設計苗繡產品,導致苗繡產品紋樣大同小異、同質化現象嚴重,制約了苗繡產業的發展。其二,品牌意識薄弱,尚未形成苗繡文化產業民族品牌。開發民族特色產業、打造苗繡文化品牌是實現文化幾何增值、壯大苗繡市場規模、提高苗繡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有效手段。然而,目前苗繡產業存在“小散亂”、品牌意識薄弱、品牌建設力度不足等問題,導致苗繡產業難以實現規模化、精細化發展。
三、苗繡文化保護傳承缺乏技術支撐
隨著網絡的普及和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非遺傳承在數字科技助力下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諸多新技術、新理念被應用于非遺的保護與傳承中,不僅激發了民族文化的強大生命力,也為非遺的保護傳承開辟出一條新路徑。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苗繡應搭上數字化發展的快車,實現苗繡文化產業的轉型升級。近年來,貴州地區開啟“云上大數據”工作,對苗繡文化數字化傳承和發展具有積極影響,但受制于貴州地區人力、物力、財力等多方因素,苗繡產業數字化水平不高,苗繡傳承人對新技術的認識與接受程度不夠,導致苗繡文化產業建設缺乏技術支撐,嚴重影響著苗繡文化的現代化保護和傳承。
苗繡保護傳承優化路徑
推進苗繡產業化發展是保護和傳承苗繡文化的有效途徑之一,也是激發苗繡文化創新活力、助力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然而,當前苗繡文化產業化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亟須圍繞人才振興、產品創新、數字化發展健全苗繡文化產業化發展機制,搭建數字化產業平臺,并持續壯大苗繡文化傳承主體,走出一條全新的苗繡文化保護傳承路徑,為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強大力量。
一、培養苗繡文化傳承人,以人才振興引領文化產業振興
文化振興、產業興旺,人才是關鍵。要想保護傳承好苗繡文化產業,必須強化傳承人的培育工作,打造一支強有力的苗繡文化保護傳承隊伍,以高端人才引領苗繡文化產業振興。其一,政府應加強對繡娘群體的技術培養,使其成為擁有高超刺繡技藝的苗繡文化產業傳承人。在培訓過程中,政府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建立苗繡培訓基地或苗繡研修研培班,聘請技藝精湛的老一輩傳承人進行手工教學,通過“以老帶新”的方式將刺繡技藝傳承給下一代。同時,政府應加強與高校、企業的合作,擴大苗繡文化保護傳承群體,開設苗繡專業或興趣班,培養一批年輕的苗繡文化傳承人,為苗繡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其二,除傳統技藝外,應培養傳承人的現代化思想和創新設計能力,使其能順應時代發展,充分結合現代元素進行創新,使苗繡文化煥發出時代活力。
二、設計苗繡文化創意產品,以產品優勢助力文化產業振興
對于苗繡產業而言,文創產品不僅能打破文化邊界、推動文化和市場的有機融合,還能通過各產業融合刺激苗繡文化產業市場活力,進而為苗族地區鄉村振興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但從當前苗繡市場來看,大多數苗繡產品仍為傳統設計理念與設計方式,與現代生活審美存在顯著差異,產品缺乏創意且品類單一。苗繡產品設計者應立足苗族地區民族特色和傳統紋樣,結合現代市場和受眾需求,充分融入現代設計元素,打造獨樹一幟的苗繡系列文創產品和優質文創品牌,通過推動苗繡文創產業發展,實現對苗繡文化的保護傳承。
三、搭建苗繡數字化傳承平臺,以技術創新支撐文化產業振興
數字時代為傳統手工藝的保護傳承提供了更多新方式,一方面,苗繡文化的保護傳承不再局限于實物;另一方面,通過打通線上線下,大眾對苗繡文化的了解不再局限于書籍、博物館等線下渠道,可實現全渠道、數字化傳承。苗繡文化的保護傳承需要充分開發數字化保護技術、搭建數字化傳承平臺,以技術創新激發苗繡文化產業活力,助力苗繡文化產業振興。其一,政府應利用數字技術建立苗繡文化數據庫,依托線上博物館、“云”上苗繡展覽、苗繡“云課堂”等平臺采集、整理、收錄苗族地區豐富多元的苗繡刺繡工藝,借助VR技術模擬與展示苗繡刺繡工藝,使大眾通過數字共享平臺了解、學習苗繡,實現苗繡文化的大眾化、數字化保護與傳承。其二,應借助數字技術賦能苗繡全產業鏈,推動苗繡文化產業數字化發展。在開發方面,政府應運用三維設計、3D打印等數字技術,在保留苗繡傳統紋樣和文化內涵的基礎上開發苗繡優質絲線關鍵技術、苗繡數字化刺繡技法等技術,為苗繡文化產業數字化發展奠定基礎。在產品設計方面,設計者可通過3D打印、區塊鏈技術發行兼具原創性與個性化的數字藏品,打造苗繡數字文創IP,實現苗繡文化的數字化轉化。在銷售方面,應利用短視頻、“5G+直播”、苗繡云體驗等方式開啟苗繡線上銷售渠道,拓寬苗繡產品的銷售平臺,使數字技術賦能苗繡全產業鏈發展。
結語
苗繡作為中國傳統民間刺繡技藝,是苗族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保護傳承苗繡民間工藝既是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產業振興的有力抓手,也是實現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內容。應深刻剖析苗繡文化保護與傳承的現狀,從人才振興、產品創新、數字產業等方面助力苗繡文化產業振興,為苗族地區的文化產業發展插上強有力的翅膀。
[姚紹將作者系貴州苗繡文化保護與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凱里學院副教授,本文系2021年貴州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點課題“苗族傳統刺繡工藝的傳承保護、產業發展研究”(項目編號:21GZZD36)階段性成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